瓷上水墨 《扒村瓷》 黑色浓淡有别,堪称瓷上水墨。远销达于淮汉,近者散于四方。笔调粗放简练,勾画下笔任意。所绘花草虫鱼,皆在似与不似。 禹州得以盛名,全赖得益于瓷。若以禹州之瓷分之,扒村瓷则有举足轻重之份。 扒村窑位于禹州城北,距城区约十余公里。窑址多在村南,占地十顷开外(一顷一百亩)。鼎盛时期,有瓷窑逾百,工匠数千。白天百余作坊做瓷,描绘水彩。夜间众多瓷窑烧瓷,炉火映天。 货物游走八面,工匠聚集四方。当年扒村周边,用民间的说法是:“千村皆有匠,万户竞做瓷”,据此可以想象当时瓷业之繁盛。以至于到现在民间还流传着:“瓷坊干一月,种地得一年”之说。 扒村瓷窑,本属民窑,其品种造型繁多,艺术风格独特。其产品以白底黑花为主,次为翠青绘黑花,间或发现的有黑、白、三彩、加彩等,因其花饰多以黑色为主,故又有“宋代墨瓷遗址”之称。 扒村瓷白釉常泛乳黄,釉面鲜有贼光(微欠光泽),胎硬、瓷坚而厚重,质朴、略糙而不拙。其装饰手法多为绘画和画花,彩绘则分釉下和釉上两种。扒村瓷窑烧制的瓷器以白地黑花为主,黑花、花瓷、黄白釉、青瓷等亦有,瓷胎有深灰和米黄。其质坚硬,胎骨略粗。其装饰手法多在器物表面,施以诗、或者画。其中尤以在盆、或者碗中心显目位置画一枝大的花卉或花草为多,也有许多是在器物中心写一个大字,如书写张、阵、道、忍、花等。从目前可见到的实物残片推断,当年应该是一盘一字,四件或者是八件为一套,每套构成一个佳句。 在扒村窑器物中,以图画为主的图案则构图严谨,一般图案多为花草、水藻、鱼、莲瓣、人物、鸟兽、虫鱼、荷花等。其取材多为乡村野景,其构图中虽无宫廷之富丽堂皇,却有农家的树木之秀。虽无名山大川的磅礴大气,却有山石之迎的乡村野趣。其图画中的石桥之拱,以及拱下的水波之曲,皆别具一格。与此时文人们的水墨山水画相较而言,则另辟蹊径,各有千秋。 因此扒村窑瓷是以适应平民大众审美趣味,以世俗性内容为主要题材。扒村瓷图画中的图案,有的虽然廖廖几笔,但是它都能使画作达到“以景寓意,意则传神”的效果。扒村瓷以线条流利,豪放朴实的风格,赢得了布衣阶层的喜爱。它作为宋代北方民窑瓷器之典范,无论在造型和装饰上都立足于实用、兼顾美观。 扒村窑瓷的另一特点,是它很巧妙地利用了化妆土,遮盖住了原胎体的不良呈色,为利用劣质原料生产优质瓷器,创造了便利条件,同时也减轻了劳动强度和胎体原材料的加工难度,使得胎体整体表面光滑平整,釉层柔和滋润。所谓的化妆土,即是以比较纯净,含铁量低的瓷土,加工成洁白细腻,呈白色或奶白色,施于坯体表面的一种装饰层。它的实质是“以优盖劣”法。这在我国的制瓷史上,也是一个突破和进步。 说到扒村窑瓷器,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就是它属于磁州窑系。尽管磁州窑在河北,但磁州窑系的重要窑口,大都集中在河南,并且该窑系的精品也都是在河南。实际上,扒村窑要比磁州窑早一百多年。它建窑烧制在磁州窑前,发掘命名在磁州窑后,扒村瓷归属磁州窑系实为千古之憾。 瓷上水墨——扒村瓷 黑色浓淡有别堪称瓷上水墨笔调粗放简练勾画下笔任意 来源:禹州市三都文化 文:刘银河 图:付俊培 责任编辑:朱清连照泽 觉得不错,点个! 可以留言啦!赶快写下你想说的吧! 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