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李红斌先生古朴、厚重的陶瓷艺术作品在各个展场夺目亮相,而他谦虚、大度的品格早已名声在外,带着对艺术的虔诚和进一步了解李红斌先生的初衷,我们拜访了他的工作室。 走进李红斌的工作室时,一个大胡子,厚道的神态,正坐在那沏茶、点烟,艺术家的气场很范儿——这就是李红斌先生。在他的工作室里,陶瓷作品摆在显眼的位置,每件作品无不透射出艺术家简约的生活态度。“我这个人比较粗线条,崇尚简单和谐的人际关系。”在李红斌身上,不难感受到作为艺术家的随性和率真气质。“我不习惯被约束,向往自由,随心所欲”。的确,任何一种艺术形态都有其独特的语言,作品的风格就是艺术家本人的映射。 李红斌出生于上世纪70年代,自幼酷爱绘画。年毕业于河南师范大学美术系。同年,被分配到一家建筑事业单位从事建筑规划设计。当时他就把住处当作工作室,在艰苦的条件下,利用泥巴揉捏各种造型来宣泄自己的情感。为了更好的语言表达,他尝试了各种材料,不同的技术手段和各种创作实践。投入大把时间与精力,对于他来说只是哈哈一笑,挥之而去。触摸陶泥的感觉和激情加之他对艺术的执着和陶醉,使他放弃了铁饭碗 组建了自己的窑炉。他曾不计其数次奔走于禹州、景德镇、德化等陶瓷产区虚心学习,成吨的陶泥和坚定的信念融为一炉炉通红的窑火。他乐此不疲,沉浸其中,陶醉于每次开窑时悲、喜交织的刺激。陶艺是他展现自己情感的最佳媒介语言。“我从中感悟到许多人生哲理,陶瓷是对五行最完美的概括,是量变到质变的转换,是轮回,是可以诠释人与生命的道。”李红斌这样说。他持之以恒,将会更加努力专心做陶艺! 今天,李红斌的陶瓷艺术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的陶艺作品《少林》曾代表河南本土文化走进欧洲柏林,许多作品在多次展览活动中屡获殊荣,更有大量优秀作品已被美术馆、多家权威机构和个人收藏! 《钟馗》尺寸:40x25x45cm 在李红斌的工作室里,陈列着不同时期不同主题的作品,观看他的作品不需要特别的提示和标注,因为件件作品都有率真豪放的气息扑面而来。比如他的系列作品《少林》,让他幼时对武术的崇拜跃然显现——该作品展示的是少林武学的阳刚、力量和健康之美。“泥巴本身的特性是柔的,不适合表现有棱角的事物,我试图表现力量,通过人物的气和张力,来展现其中的武学魅力”。 《钟馗》尺寸:25x25x80cm 年,李红斌作品《钟馗系列》获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百花奖金奖——无拘无束的手法,简约的视觉语言,表现出钟馗玉树临风、嫉恶如仇的刚烈形象。说到“钟馗”,李红斌饶有兴致地展示了他的作品照片,造型简约,釉色斑斓,体现出一种后现代主义的设计美感。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评价这件作品:形式新颖,是传统钧瓷艺术的一种突破。 《钟馗》 年,李红斌作品《惜》入选第十二届全国美展陶艺展——作品抽象的几何造型,丰富的釉色肌理,惟妙惟肖的动态神情,无不透露着作者的匠心独运,同时体现了艺术家关心自然、关心人类生存的大爱。 《惜》尺寸:80x40x60cm 对各个瓷区的走访和虚心求教,使李红斌运用陶瓷材料越发地娴熟与得心应手。时至今日,诸多的证书和荣誉于李红斌而言,只能代表过去的一斑一点,如今的他身份更为多重和自由,他笑言自己的作品风格还在探索之中。“当你沉浸在某件事时,时间过得飞快,要学会把握时间,而不去赶时间。人活在当下,我热衷于作品阐释心境,把想法通过泥巴、釉料和窑火来展现。”回顾这些年在陶瓷路上的探索,李红斌先生坦言,自己走过很多弯路,及至目前,他仍在不断地尝试。但一路走来,与前辈、同行的交流学习,使他积累了很多珍贵的知识财富,对于他人的指点和帮助,李红斌时时感恩在心! 道教圣地阳台宫收藏作品:《老子》 谈及当代陶瓷艺术的发展,李红斌先生认为,艺术家之间应该有更多交流,互通有无。任何瓷种在展现人文文化时,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现在,李红斌仍常去全国各大瓷区走访学习,尤其在那些材料和烧制模式对他很具互补性的地方,他总会延长停留的时间,因为那样的环境和氛围,很适合创作。李红斌强调:“任何一个历史时期的文化繁荣,必定是多姿多彩的文化交流与碰撞的结果!”现在,李红斌的工作室还是几家高等美术院校的陶艺实习基地。 李红斌在河南省美术馆作品展览 韩国陶艺代表团访问李红斌陶艺工作室 做艺术就是崇尚自由,李红斌先生如此解读人生。对于当代陶艺来讲,创作者才是根本,而创作者能够创造何种作品,则受其知识面、个性和文化水平等各方面素质的影响。李红斌先生坚持实践与理论双修,用追求艺无止境的执着,笃定追寻陶瓷艺术之大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