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开发求职招聘交流QQ群 http://cgia.cn/news/chanye/1664077.html 对于晁错之死,班固曾说过“晁错锐于为国,远虑而不见身害。”我认为这算是后人对晁错的褒奖,也是对“为国精神”的一种肯定! 晁错,颍川人(今河南禹州),为人严峻刚正,苛刻近乎严酷。年轻时游学,研究过申不害和商鞅的刑名学说,受法家思想的影响较深,为他日后成为改革者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汉文帝时期,已经开始启用贾谊等儒生为官。(此事可参看我的前一篇文章《献给工作中受了委屈的各位贾谊--汉初才子33岁早亡探析》)文帝听说济南伏生是原来秦朝的博士,研究过《尚书》,只是伏生已经九十多岁,因为太老无法征召,于是文帝下令派人学习儒家经典,晁错又幸运的接受了儒家思想的熏陶。 学成归来,晁错多次上书,说到削减诸侯势力以及修改行政法令的事,汉文帝认为火候不到,几乎都没有采纳,但文帝认为他是奇才,下诏令,任命晁错担任太子舍人、太子家令,以备将来。晁错凭借他的才干,得到太子的宠幸,称他为“智囊”。 到景帝继位,因为他是太子之师,从此官运亨通,青云直上,真可谓一朝天子一朝臣。晁错力主削藩,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汉王朝的统治,维护江山社稷稳固、保证黎民百姓安康,进而达到国家长治久安、兴旺发达的目的。但在吴楚七国叛乱的危急时刻,却突然被杀。 当时拟订的罪名也很严重,是“亡臣子礼,大逆无道”。给予的处罚则是“错当腰斩,父母妻子同产无少长皆弃市”,也就是腰斩晁错,诛灭父、母、妻三族。对这样的处理结果,汉景帝的批示是“同意”,而且派中尉陈嘉把晁错骗到城东菜市场,立即执行死刑,对自己的“智囊”老师,汉景帝连招呼都没打一个。 晁错被杀,后人主要指责汉景帝并非明君,他轻信袁盎、窦婴等人的建议,以为杀了晁错吴楚七国会停止叛乱。还有观点认为汉景帝本身软弱,优柔寡断,作为最高统治者没有政治才能,认不清当前的形势。 其实这是对景帝能力的严重低估,景帝杀晁错是他权衡利弊之后的必然选择。 昏君、明君咱们不能只看晁错之死,咱们应该站的高一点儿,不至于管中窥豹。 先看他如何对付亲弟弟梁孝王刘武的。由于景帝母亲窦太后深爱幼子刘武,一直想让景帝将来传位给他,景帝当时也表现的很软弱,假装答应,但对这个弟弟怀恨在心。在吴楚七国之乱中,他让梁国独立抵挡叛军进攻而不给任何支援,后来顶不住窦太后哭闹,景帝和大将周亚夫玩起了双簧,答应出兵,就是不出兵。最终让刘武和叛军两败俱伤,而景帝坐收渔翁之力。 景帝把太子刘荣贬为临江王后,窦太后当面又提出让梁孝王继位,景帝仍然没有直接拒绝,表现的优柔寡断、毫无主见,最后让大臣们集体讨论,袁盎等大臣激烈反对,梁孝王继位之事被彻底封杀。而后梁孝王竟派人将袁盎等朝廷大臣刺杀。(此事可参看我的文章《袁盎逃不开伴君如伴虎的棋子命运》) 再看废太子刘荣之死,《资治通鉴》上记载:“临江王荣坐侵太宗庙垣为宫,征诣中尉府对簿。临江王欲得刀笔,为书谢上,而中尉郅都禁吏不予,魏其侯使人间与临江王。临江王既为书谢上,因自杀。” 表面看起来,刘荣是被酷吏郅都逼杀。但不要忘了,郅都是汉景帝特意指派来审讯亲儿子的。弄死刘荣后,郅都背锅,后来锅太沉,郅都背不动了又被窦太后所杀,这跟处理晁错是多么相似的手法啊!但是从国家层面来说,景帝帮助汉武帝扫除了继位的障碍,让武帝可以大展身手,咱们能说景帝没有政治才能吗? 现在,来说晁错之死。 文帝时,晁错就提出削藩政策,虽然文帝没有完全采用,却对晁错另眼相看。重点是文帝提拔晁错为“太子家令”,将来晁错是要辅佐汉景帝的,文帝对晁错的态度,表明了对削藩政策的肯定和支持。 文献记载--文帝且崩,戒太子曰:“即有缓急,周亚夫真可任将兵。”文帝临死之前,告诉景帝,谁可以平诸侯王叛乱,可见这对父子已经做好预案了! “及七国反书闻,上乃拜中尉周亚夫为太尉,将三十六将军往击吴、楚,遣曲周侯郦寄击赵,将军栾布击齐,复召窦婴,拜为大将军,使屯荥阳监齐、赵兵。”叛乱刚一开始,景帝调兵遣将井井有条,从容应对,难道景帝会那么天真?以为杀晁错,就能让吴楚七国罢兵? 其实,杀晁错并不是杀给叛军看的,而是杀给没反叛的其他诸侯王看的,能起到麻痹作用,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孤立了叛军。杀晁错之后,反叛的诸侯王就没有“清君侧”的合理借口,中央政府在舆论上占尽先机。已经杀了晁错,你们再进兵就是谋反,反贼人人得而诛之!中国人最讲究名正言顺、师出有名。再说,把屎盆子全扣给晁错,毕竟人死无法对证,削藩之事皇帝可以说他是一时糊涂,被奸人挑唆。形势好的话一举剿灭诸侯王,形式不好也可以安抚诸侯王,缓兵之计耳! 景帝借晁错上书之际,廷议削藩,逼得吴王和其他六国反,然后又借晁错政敌之口,杀晁错,既安慰晁错平时得罪的权臣,又掩盖老刘家争权夺利、骨肉相残的本质。 《史记·袁盎晁错列传第四十一》记载:错所更令三十章,诸侯皆諠哗疾晁错。错父闻之,从颍川来,谓错曰:“上初即位,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别疏人骨肉,人口议多怨公者,何也?”晁错曰:“固也。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庙不安。”错父曰:“刘氏安矣,而晁氏危矣,吾去公归矣!”遂饮药死,曰:“吾不忍见祸及吾身。”死十余日,吴楚七国果反,以诛错为名。及窦婴、袁盎进说,上令晁错衣朝衣斩东市。 晁错的父亲说的非常清楚,你让老刘家骨肉相残,晁家会有好下场吗?相比《史记》、《汉书》,还数《资治通鉴》对景帝杀晁错的过程记得更为详细:(袁盎等人建议杀晁错)后十余日,上令丞相青、中尉嘉、廷尉欧劾奏错:“不称主上德信,欲疏群臣、百姓,又欲以城邑予吴,无臣子礼,大逆无道。错当要斩,父母妻子同产无少长皆弃市。” 可见景帝是等了十几天后才授意别人上书弹劾,这绝非是景帝一时糊涂,受人蒙骗,临时起杀意的。帝王用酷吏往死里整权臣、贵族和诸侯,事后再借酷吏的脑袋跟他们协调关系,搞权利再平衡,这一套在中国历史上屡见不鲜。 “狡兔死,走狗烹”的故事不断地在上演,在晁错腰斩二十多年后,汉武帝的重臣主父偃,权倾朝野,一时无两。因齐王与其姊通奸,武帝派主父偃前往调查,把齐王给吓得畏罪自杀,齐国土地顺利的并入中央政府管辖。不久,就有人告主父偃受贿,汉武帝抓了主父偃,主父偃承认受贿,但辩称齐王的死与他无关。这时大臣公孙弘趁机捅了一刀,对武帝说,齐王死了,你把齐国也给收了,这种灭门绝户的事儿总得有个替死鬼吧,很快主父偃被灭族。 作为汉初两大才子之一的晁错,可以说是“工于谋国,拙于谋身。强于治国,乏于人情。”但是,想要在改革的大潮中当个弄潮儿,就要有抛头颅洒热血的准备,就算你准备不足,历史的列车也不会临时停靠的!不管晁错有没有准备好,也不管晁错人情世故如何,他都将以高大的改革者形象溶进历史,他的“为国精神”也值得我们为之骄傲。 走笔至此,感慨万千,拥有“为国精神”的人应该再多一些,引用谭嗣同一句--“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明知会死,却慷慨赴死,何等豪迈的“为国精神”啊! (感谢大家对行侠梦的支持,欢迎喜欢这篇文章的朋友能给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