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治疗最好方法 https://wapyyk.39.net/hospital/89ac7_map.html 47年,他,扎根基层,砥砺前行,在平凡岗位写就拼搏奉献之歌。 47年,他怀揣梦想,带领群众办厂兴学,把一个穷村建成远近闻名的明星社区。 47年,他廉洁奉公,清白做人,以满腔赤诚赢得群众的衷心拥护。 他叫周遂德,河南省禹州市颍川办事处东关社区党委书记。年颇具“含金量”的“河南最美村官”榜单中,他排名榜首。年度十大“中国农村新闻人物”评选活动在北京揭晓,作为基层干部的标杆,周遂德成为年度河南唯一获此殊荣者。组委会给他的颁奖词是:周遂德,25岁担任支书,45年不忘初心。一路与改革开放相随,一生与创新发展为伍。老农区怎样建成新农村?你是标杆,你是榜样。两个基地一条街,五个市场四条路。你给这片热土留下了发展奇迹,留下了创业丰碑,而这奇迹和丰碑是您以德镌刻。 周遂德47年间,东关从20世纪70年代下过了几场雪就找不到进城路的城郊小村庄,发展到如今禹州市的商业中心、河南省重要药材集散地;东关人从祖祖辈辈顶多从“东关”村头走到“西关”村口,到如今在国际贸易博览会上自信地与外商谈合作、议行情…… 如今,东关村成了东关社区,东关人从农村户籍转成了城市户籍,他也从25岁的小伙子,变成了年逾古稀的老人。上级领导称他是政治上的明白人、班子的带头人、发展的开路人、群众的贴心人;东关的百姓说他是村里的“主心骨”“领头羊”。 从贫困村到明星社区—— 坚守初心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周遂德20岁时入党,当过团支书、民兵营长、副支书。年,25岁的他被推选为当时的东关大队党支部书记。 提起当年被选为东关村历史上最年轻支部书记时的情景,周遂德记忆犹新:东关7个自然村、11个村民组,多名村民守着人均不足半亩的耕地。村委会穷到没有固定办公地点,要商量点事儿,干部们就围着村头老桐树的树墩蹲上一圈。大家都盼着有一个有文化、有本领的人能带他们走出贫困。 东关社区荣誉室周遂德是从禹州市鸠山大学农林专业毕业的大学生,他放弃了进城的机会,一头扎到了村里。当选后的第一次村民大会上,他望着台下一双双充满期待的眼睛,斩钉截铁地说:“我当村支书,有三个目标,一是要每个人吃饱饭,二是叫大家有钱花,三是让大家都住上好房子!” 居民张振海至今仍记得周遂德上任后不久,就给村里弄来整整10吨化肥的事儿:周遂德和当时的村民兵连长到武汉买花费,为了为村里节约,他们坐在拖拉机的拖斗里,一路颠簸几百公里。 居民赵聚记得,周遂德和村干部一起拉架子床到郏县拉煤灰,为了省钱,舍得进一次小饭馆,全靠家里带的烙饼充饥,夜里不舍得住干店,索性在路边铺顶席睡一宿。 拔“穷根”,靠实干。年春,在周遂德的倡议下,人多地少,农业资源匮乏的东关村成立了第一支建筑队,到各地盖民房、建楼房。 80岁的居民赵明华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记忆犹新:“遂德是支书,可他光着膀子,带着大家一起掘地、挖土、拉架子车,大家跟着他,一点儿不觉得累。” 一年下来,东关人搞建筑净赚了几万块钱。当时,有人想分了过一个肥年,但周遂德建议,把这第一桶金作为下蛋的“母鸡”,建一个大窑场,壮大集体经济。 不到5个月,村里建成了一座24门的砖窑,年底就见了效益,党支部给全村每人分了2斤红糖、几斤枣。尝到甜头后,村里又建起了建材厂、塑料厂和机械厂等,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这时,家家户户不但有了余粮,还有了零花钱。 昔日东关旧貌周遂德说:“当基层支部书记,既要有坚定信仰,又要能带头赚钱,要带领群众奔富路。”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过上城里人的生活成了他的一个新梦想。 年,听说许昌的一位毛发技术人员董先生正在寻找合作伙伴后,周遂德就主动找到他商谈合作事宜。可村里人问:“办这厂能行吗?”“办厂总没有种地保险。”为取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他召开了3次党支部会议和3次群众座谈会,一点一点打消大家的疑虑:“创大业作大难,创小业作小难,不创业更困难。只有正确的选择,才能使我们东关快速发展,我们的幸福生活才不会遥远。”最终,东关建起了第一个毛发工艺厂,通过青岛外贸部门出口海外,东关人由此迈出了发展外向型经济的第一步。到了二十世纪90年代末,东关村年出口额达到万美元,赢得“中原出口创汇第一村”的美誉。 禹州古称“药都”,但当地却没有一个大型中药材批发市场。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东关人引进了中华药城项目,建设中药材大市场。那段时间,周遂德奔走于村民的院落里、灶间旁,一户一户地说道理、说规划。半年里,他几乎没吃过一顿应时饭,嗓子因为长时间说话一直哑着,每天睡眠不超过4个小时…… 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入情入理的分析,解开了人们的思想疙瘩,中华药城在东关拔地而起,如今年交易额达12亿元,居全国第三位。与此同时,商贸大世界、钧悦时代广场等大项目也纷纷落地。年,东关社区实现经济总产值10.5亿元,人均收入达到元。社区90%以上的居民都有自己的经营项目,吸纳周边村庄的剩余劳动力上万人。 就这样,从贫困村到富裕村再到闻名遐迩的明星村,周遂德带领东关干部群众实现了“致富三级跳”。 支部强不强,关键在头羊。多年来,先后获得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等称号的周遂德常常跟“两委”班子的人讲:“党放心让咱干,咱就得干好。基层干部的形象,是自己干出来的。”周遂德身先士卒带头干的作风团结了班子,凝聚了力量。而这一个简简单单的“干”字背后,也饱含了数不尽的辛劳与汗水。 只要是为老百姓谋福利,再难也要上—— 牢记使命,一心只为群众富 东关村有了自己的砖窑厂,村民们很快纷纷告别泥草房,住进了宽敞明亮的砖瓦房。可在数年后的年,周遂德一家却又告别了砖瓦房,住进了老村部里的土窑洞。 儿子周志强至今还清楚地记得老窑洞的模样:“因为长年不住人,院子里的荒草有两三尺深,房子上连个窗户都没有。可那样的房子,我们硬是从年住到了年。” 到年,是禹州中华药城的建设期。禹州自古就是全国有名的中药材集散地,当时,国家批准了17个大型药材交易市场,禹州的中华药城是河南省唯一的定点药市。 “要不要为东关村争取这个项目?”周遂德和村干部连夜开会商讨,中华药城占地亩,可以容纳商户多户,一旦建成,无论是房屋出租坐地生金,还是物流运输多种经营,东关人就有了自家门口的聚宝盆。 干不干,村“两委”班子都认为,应该干。可怎么干,每个人都知道摆在他们面前的是怎样的障碍——建药城要拆迁,涉及的是村民多户住房和多座坟茔。 年的大年初一,村里上百口人嚷嚷着围住了周遂德的家。周遂德站在人群中双手抱拳:“建设市场的好处,大家都能想得到。我知道,全村人都在看着我周遂德,请各位放心,我第一个扒房迁坟……” 人群散了,王月凤劝周遂德:“这书记咱不干了,你也歇歇,睡个安稳觉。” 周遂德摇头:“都不愿意得罪人,村上的工作就开展不下去。只要是为老百姓谋福利,再难也要上。” 当天下午,周遂德和胞弟周金德商量了给爷爷奶奶和父亲迁坟的事情,周金德心里清楚,父亲去世得早,是爷爷奶奶把兄妹三人拉扯大,谁也不愿意动老人坟上的一把土。可周金德还是点了头,没过几天就找了些帮工,和哥哥一起把几位老人重新安葬在村边南山脚下。 农历二月初二,周遂德一家就搬进了老窑洞。村民们被他的诚心打动,拆迁工作得以顺利进行。1年,药城如期建成,周遂德带着东关多人到同为药材集散地的安徽省亳州考察,当地成熟的药材交易市场带给东关人强烈地冲击。一回村子,东关村一半的居民便开始在药材市场从事房屋出租和商业经营。 曾经对药材市场的建设满心怀疑,如今把药材生意做遍全国的村民薛五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在家门口做药材生意,没有成本,干多少赚多少。有的村民光靠房屋出租,一年能收入近10万元。还是周书记站得高看得远。” 这样打破传统观念,得罪众乡亲,又在事实面前让群众尝到甜头,转变思想的事,在周遂德担任村书记的近半个世纪里,可真没少干。也正是在他一次又一次“敢为人先“,东关村这个千百年来中原腹地典型的农业村,建起了商贸大世界、建材大市场、一度成为禹州市地标建筑的禹州经贸大厦,引进了多家发制品企业,承接了禹州市的城区东移。在20世纪末,这个小小的村庄竟然连续几年出口创汇突破0万美元,成为当之无愧的“中原出口创汇第一村”。 “几十年来,周遂德同志牢记使命,始终保持着公仆情怀、奋斗精神、求实作风、高尚情操,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基层党员干部的风采和作为,他是‘最美村官’,更是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模范榜样。”禹州市委书记王宏武如是说。 当干部要为老百姓服好务—— 以德镌刻德遂人心人心随 “周书记是我们的顶梁柱,有他在天塌下来都不怕!”东关村人早已习惯了哪里有困难,周遂德的身影就出现在哪里。 年的一个夏夜,大雨滂沱,周遂德担心地处低洼地的村民,便赶忙叫上村“两委”成员一起去察看。他蹚着齐腰深的水挨家挨户地喊:“我在这里,大家别慌!” 村民在村干部的指挥下有序撤离着,周遂德的膝盖却传来一阵剧痛,直到抢险结束后他才发现左膝盖被划开了,伤口被水泡得发白肿胀,缝针之后,泡过水的伤口多次感染,至今仍留下一条深深的疤痕。 “当干部要为老百姓服好务”周遂德常说。 顾“大家”多了,顾“小家”就少了。每每提及这些,老伴王月凤就一肚子的苦水:“我住院期间,医院一会儿,电话就响个不停,一大摊子事等着他,我的病在他眼里是小事。” 年夏天一天夜里,周遂德在办公室加班后回到家里时,发现老伴王月凤倒在地上,不会说话,他急忙给儿子打电话,医院,几天后患脑梗的老伴又被送到郑州治疗。有了10年前自己患病住院的教训,周遂德一再叮嘱家人封锁消息,医院照料病人,他每天照常忙于社区的工作。至今,大多数群众仍旧不知道王月凤患病之事。 4年,周遂德因长时间劳累,积劳成疾,医院住院治疗了一个多月。村民闻讯,医院看望他,还有的把钱放到他的床头。淳朴善良的乡亲们让周遂德的眼圈红了,他哽咽着说:“大家的心意我领了,我是党员干部,这些钱我不能要!”出院后,他让妻子把钱一一退回。 年春,周遂德病倒了,高烧到41摄氏度,被医院住院。第五天,来医院送饭的王月凤发现病房里唱起了“空城计”——老周拔掉输液管跑回办公室了。拖着未愈的病体又没日没夜地工作了一个月,周遂德这次直接在工地上晕倒了,王月凤和小女儿流着眼泪一路掐着人中医院。“医院住了整整41天,医生说,他是在鬼门关里走了一遭。” “他就是头老黄牛,一个劲儿往前抴,拉断了缰绳也不叫一声累。”搭档了20多年,像了解兄长一样了解周遂德的东关村党委副书记张三林心疼地说,“共产主义战士杨水才有句名言:小车不倒只管推。周书记何尝不是这样呢!这几年他口袋里一直装着降压药,70多岁的人了,干起工作风风火火,光想把老命攉出去!“ 周遂德当初定下的“吃饱饭,有钱花,住好房”3个目标早已实现。如今,东关人更享受着党建、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带来的更高层次的福利和享受。走进东关社区,广场游园设施齐全,商场宾馆鳞次栉比,最让人惊叹的是,这里有花园式的社区文化大院、藏书上万册的社区图书馆和村史馆、党史馆。 如今的东关,有扶贫帮困、关爱妇女儿童等7支党员志愿服务队;每年给60岁以上老人、先进模范、独生子女户免费进行体检;每年举办一次村民文化艺术节,让乡亲们尽展才华之余,还大张旗鼓地表彰村里的道德模范、文明家庭。年投资万元建成的禹州市实验小学是全市首家开设计算机课的小学;每年出资聘请专家到村里举办培训班,让全村80%以上的成年人都掌握至少一种致富技术,形成东关村自己的技术和管理团队。 “家住颍河边,原是种田汉,泥腿子们闯天下,百业兴旺齐发展。”这首由周遂德作词的《东关之歌》,唱出了东关人的心声。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精神文明,东关人完成了从农民到富裕农民再到适应现代生活的文明市民的嬗变,东关社区也成为河南省文明社区、全国文化先进社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