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禹州手工制作的红薯粉条闻名全国,大家俗称“禹州粉条”。它素有“人造鱼翅”之美称,既可做主食,又可做菜肴,深受人们喜爱。初冬时节,走进禹州每一个粉条加工村庄,映入眼帘的是一道独特的乡村风景线:公路边、田野里、山坡上,一块块粉条晾晒场地排列成阵,入眼蔚为壮观;一排排晾晒待干的粉条晶莹剔透,让人赏心悦目…… 郭连乡岗胡村张保如正在家中将红薯进行粉碎,准备进入下一道加工工序。在谈到今年的收成如何时,他喜笑颜开地告诉记者:“今年的收成不错。” 张保如告诉记者,过去提起红薯,好多人感到胃酸,因为那时生活水平低,大多数农村人都是在“红薯窝窝”堆里度日子。“如今,日子过得好了,俺们加工的粉条成了香饽饽了。”张保如说,今年种植了五亩红薯,加工成粉条后,每亩的收益可以达到元左右。 近年来,禹州市把以红薯为原料的“三粉”加工作为特色农业之一,加大培育和扶持力度,拉长产业链条,壮大产业规模,使之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之一。由于禹州粉条采用纯红薯加工而成,柔软可口,营养丰富,久煮不化,宜烹饪、耐保存,素有“人造鱼翅”之美称,也因此远近闻名,还端上了俄罗斯人、韩国人的餐桌。 在花石乡河东张庄村,40多家粉条生产厂家由于坚持传统技艺手工制作粉条。记者走进了粉条生产和加工车间,只见村民们都身着洁白的工作服,有的在揉粉,有的在下粉条,有的在晾晒,有的在加工包装,环境洁净,规范统一,尽管还是传统的老工艺,但令人耳目一新。 随着产品的畅销,禹州人办起了“三粉”加工厂。该市因势利导,制定“三粉加工”发展规划,率先从红薯深加工实施突破。通过培育龙头企业,提高红薯品质,扩大种植面积,实行规范化种植,在全市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一些龙头公司采用“五统一”措施发展红薯种植:统一种植、统一品种、统一管理、统一收获、统一销售。 截至目前,我市红薯种植面积达40万亩,加工已实现产业化经营,“三粉”加工企业近家,年加工红薯60万吨,产值近4亿元,占红薯主产区农民收入的2/3。 一块块脆生生的红薯,经过一道道工序,魔术般地变成一根根细长的粉条。这一根根粉条,如同“金粉”般承载着禹州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希冀。 治疗白癜风有效方法中科白癜风国庆专家会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