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订阅哦! 文 刘俊民 到禹州玩钧瓷,很多网友发现这个字难以绕开,禹州的别称叫阳翟,禹州城内有阳翟大道。铺陈颍昌史,不能不提到阳翟县。自战国至于明代,这个地名沿用了近两千年。我们会面临这样一个问题,“阳翟”应该怎么读? 在字典中,“翟”字有两个音:“zhái”和“dí”。“阳翟”如何定音,当地人有着激烈的争议。 禹州市的标志性雕像:大禹像 1 前段时间,媒体间流传《钧瓷节前敲黑板:禹州别称“阳翟”音读考辨》一文,作者以宋代以来韵书《广韵》《集韵》《古今韵会》《洪武正韵》等为证,得出这样的结论:“‘阳翟’的正确音读应为‘yángzhái’,而不是现在所流传的‘yángdí’。我们以讹传讹,错得已经太久,现在该是更正回来的时候了。” 作者说:“要求证‘阳翟’的音读其实并不难,既然这是词汇与音韵学的问题,我们就不妨直接求助古代的音韵学著作,尤其是在先秦之后、明初之前,‘阳翟’这个县名使用期间的音韵著作。”作者引证的资料皆在宋代之后,只能说明宋代以降,阳翟读为“yangzhái”,不能推论出“yángdí”读音“以讹传讹,错得已经太久”。 《史记·吕不韦传》称:吕不韦者,阳翟大贾人也。唐代司马贞在《史记索隐》中于“翟”字下注道: 音狄,俗又音宅。 也就是说,在司马贞的时代,“翟”以“狄”为本音,但民间念作“宅”。 禹州市阳翟大道路牌,拼音标注为“YANGDI” 北宋末年,著名文学家、经学家晁说之曾写下《谋归,寄阳翟李九、吕十四兄》一诗: 着身到雍隙,故人在阳翟。 白发何冉冉,清梦徒历历。 有美李将军,诗是万人敌。 家封异姓王,身老二千石。 吕侯几世来,蝉冕必踵迹。 如何此孙贤,早饥而晏食。 门前颍水流,屋上嵩山色。 天以延二老,世人何用识。 祇应尔日来,为我长叹息。 我尝从之游,何难此投帻。 篱下菊黄时,雁背俯可即。 岳寺讲时钟,婆娑且连屐。 我们可以清晰地从这首诗的韵脚看出,“翟”与“历”“敌”等字同韵,音“狄”。“色”“帻”诸字古音亦入韵,兹不赘述。 2 “翟”字读音争议由来已久,且不限于“阳翟”一词。 早在宋末,胡三省就记录了“阳翟”读音的变化: 阳翟县属颍川郡。《索隐》曰,翟,音狄。温公《类篇》音苌伯切(宅)。 对翟姓的读音差异,他另有坚持。 南宋人史炤注释《资治通鉴》,将十六国时期翟真之姓读作“徒历切”(狄),却将翟真叔叔翟斌之姓读作“直格切”(宅)。胡三省尖锐地指出: 读者将安所适从乎!要之,诸翟出于丁零。丁零,狄也。狄与翟同,从徒历切为是。 一家人的姓氏当然应该同音。胡三省认为“翟同狄”。但在他生活的时期,翟姓读“宅”已是常识。 唐代林宝《元和姓纂》这样标注翟姓读音: 《姓苑》本音狄,后改音宅。 《姓苑》乃南北朝时何承天所撰,可见当时翟姓还读作“狄”,但到了唐代,已经改为“宅”音了。 其实直至今日,翟姓仍在局部地区保留着“狄”音。 经网络检索,徐铁生博文《翟姓的四种读音》称:“现在有的地方翟姓还读‘狄’,例如河北阜平,福建宁德,云南江川、昭通等地。吴方言区许多地方(例如上海市)翟姓也读‘狄’。” “海门发布”的博文则称:“海门有两大族群,即沙地人和通东人。他们说着不同的方言,连翟这个姓读音也不一样:沙地人读作‘狄’,通东人则读作‘宅(直)’。” “此字之声,其讹久矣。”明末大儒顾炎武已注意到这一现象: 今翟姓音泽(宅),乃相沿之误……姓本音狄,后人姓乃音泽也。今江南人犹作狄音。 3 资料表明,至少在唐代,“阳翟”与翟姓之“翟”均出现了“宅”音,但人们也知道,这个字本音为“狄”。 “狄”音与“宅”音,声母、韵母皆不相同,是什么原因让它们产生了“讹变”呢?这必须从音韵学一般规律中寻找答案。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歌当然是押韵的。后人依自己的言语环境读《诗经》,常常出现不入韵的情况,想当然地换个读音,称作叶音。后来,人们认识到,语音是随时空而变化的,而且是系统整体地发生着变化。 明末,陈第在《毛诗古音考》中称: 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亦势所必也。故以今音读古之作,不免乖剌而不入。 到了清代,音韵学家钱大昕断言“古无舌上音”,上古时期(音韵学上指先秦两汉)舌音只有舌头音“端透定泥”(分别为声母代表字),而没有舌上音“知彻澄娘”。也就是说上古只有d、t、n、l,没有zh、ch、sh、r。大约在6世纪,由“端透定”分化出“知彻澄”和“照穿床审禅”中的一部分,到了元明清便汇合成了zh、ch、sh。 三十六字母表。字母(代表声母的汉字)后面是国际音标,是这个字母当时的读音,"知彻澄娘"四个字母代表的声母汉语拼音当中是没有的,比如“知”并不就是zh,“彻”也不是读作ch,文中权且借用。 也就是说,先秦两汉时期“翟”只能读作“di(阳平)”,“zhai(阳平)”这个读音是后起的,汉代以后才产生的。 至于“狄”的韵母“i”和“宅”的韵母“ai”,也存在相近的演化关系。如《诗经·郑风·子衿》中有这样的句子:“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佩”“思”“来”三字,在上古时期属于同一音部(之部)。 4 综上,我们可以得知,在悠久的历史中,阳翟在汉代之前只能读作“yángdí”,之后读音逐渐演变,唐宋时期就以“yangzhái”为标准了。 这种变化,并不是毫不相干的字音置换,而是遵从着一定的规律性。好比昆虫经过了蜕变,还是同一个生命在延续,但外貌已大不相同。 宋代以降,字书明确指出,阳翟县之“翟”音“宅”。但晁说之诗句也表明,“狄”音仍在文学创作中得以沿用。正如今天部分方言中,依然保留着翟姓古音。字书可作为一般现象的总结和规范,但不能覆盖全部事实。 今天,禹州人普遍把“阳翟”读作“yángdí”,个人之见,并不算是错误,因为本音如此。另外,正音也需从众,既然“dí”音已在阳翟故地广泛流传,何必纠正? 我们也要明白,唐代至明初(包括颍昌时期)的日常应用中,“阳翟”应念作“yángzhái”。县名废弃既久,这一读音未能在现实生活中存续,才有了新争议。 关于“翟”音的争议过程,是对一种变化的认识、接受过程。种种困惑与争议,从变化产生的那一刻就已经产生,但发现其间的规律,解决问题直至放下问题,是如此漫长,如此艰难。 刘克:钧瓷作品需要推陈出新 中国钧瓷人物档案之丁建中:能文能武一钧丁 刘志军:钧瓷的神韵在于极简之美 钧官窑掌门人谈钧瓷鉴赏 更多精彩内容请登录钧瓷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