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8-21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禹州是海内闻名的古都,人类在上古时期就在此繁衍生息,五千年来文明薪火相传,历史文化资源非常丰富。可是如果我们真要把这份优势细化剖析的话——比如,向外地朋友介绍禹州的历史内涵时,我们能讲出哪些一二三?禹州的历史文化究竟体现在哪里?

是荒芜在具茨山黄帝文化、古钧台、禹王锁蛟井等上古遗迹里吗?

是飘荡在吕不韦、张良、晁错、褚遂良、吴道子、马文升等名人伟人的轶事传说中吗?

是局限在平方公里、26个乡镇(办)的土地上吗?

是停留在夏都、郑都、韩都、颍川郡治的古代荣誉地位上吗?

……

是,这些当然都是我们禹州历史文化中的重要部分。但是上古太荒芜遥远、名人轶事太单薄雷同、行政辖区太狭隘局限,我们禹州还应该有着另外一副更宏大细腻的背景,更有血有肉的身躯,更丰富活跃的灵魂。我想从以下的疑问中,是否能勾勒出几笔它的深层次神采:

一、为什么颍川会在汉魏南北朝时期,形成强大的士族集团?左右时局,运转乾坤。以至于刘备等枭雄不约而同地发出“何颍川之多才耶!”之类的感叹。这里面有着怎样的教育学术氛围?

二、为什么颍川褚氏、陈氏、荀氏等众多家族,能够活跃在中枢政坛长达数百年之久?这里面有着怎样的家风智慧、地域势力?

三、为什么东汉光武帝开国后分封元勋,“云台二十八将”中竟有七位颍川人?颍川郡在当时全国一百多个郡中,有着怎样超然的地位与强大的影响力?

四、为什么颍川保卫战(唐代中期)、三峰山大战(南宋中期)这些决定王朝气数的大战会发生在这里?禹州在古华夏地域中处于怎样的关健位置?

五、为什么陈霸先(南朝陈国开国皇帝)、玄奘等众多颍川后人在祖先迁移外地几代、甚至几十代之后,依然自云是“颍川陈氏后人”?这块土地有着怎样的文化认同感、祖源魔力?

六、为什么刘知远(后汉开国皇帝)、李梦阳(明前七子之一、大文学家)、卢照邻(唐代大诗人)、晏殊(北宋宰相、大词人)、朱橚(明成祖兄弟,封周王)等名人籍贯天南地北,却不约而同选择葬在禹州?

七、为什么“药王”孙思邈为什么会隐居具茨山,长期在禹州行医著述?

……

当人们在探寻这些问题的答案时,一个更宏大更细腻更真实的禹州将逐渐浮现——它有温度有脉搏有心跳,关于它的教育、交通、文化、政治、军事、地理、人才、资源等等方面的细节都将破土而出,重新回塑昔日颍川巍峨无匹的颍川形象,而长期作为颍川郡治的禹州正是这道风景的核心所在。

浸心其中,你将看到,世间一切的繁华盛大都曾在你我脚下的土地中上演过,一切的衰亡残酷也都曾在颍河水中流逝过。而且这些影像不是昙花一现,不是二三年,不是二三十年,不是二三百年,是在漫长的两三千年的时光中。颍川、阳翟与华夏民族的兴衰息息相关,就如同鱼与水相伴,生死相依,心跳相连。在其中,我们将看到中原,看到汉文化,看到华夏,看到中国。

一、禹州历史的流变

1、黄帝时期(公元前27世纪-公元前25世纪)

黄帝(有熊氏)部落最早活跃在具茨山系中,具茨山系大多都在禹州境内。至今禹州境内仍有大鸿寨(黄帝大将大鸿练兵处)、马沟(黄帝问道童处)、散架村(黄帝辞别众臣处)、逍遥观(黄帝修仙处)等遗迹。

2、夏商周时期(约前21世纪——前年)

舜时期,禹在此受封为夏伯。禹的儿子启在此创建夏朝,被后世史书称为夏邑。商朝在此置历国。西周以此地为历邑。

3、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年——公元前年)

春秋时,禹州为郑国别都栎邑。周襄王十六年(公元前年),北方翟人(亦称狄人)入据栎地,因其地在嵩山之阳,改称阳翟。周威烈王十八年(公元前年),韩景侯虔从平阳迁都至阳翟。韩哀侯二年(公元前年),韩灭郑国,遂迁都郑(今新郑市)。周烈王六年(公元前年),复迁都回阳翟。

4、秦汉时期(公元前年——年)

秦始皇十七年(公元前年),秦使内史腾灭韩,以其地置颍川郡,郡治首府在阳翟。秦二世二年(公元前年),项梁立韩公子成为韩王,都阳翟。

汉高祖五年(公元前年),刘邦立韩王信为韩王,置都阳翟。高祖六年(公元前年)徙韩王信于太原,复以韩国之地为颍川郡,郡治首府设在阳翟,领县二十(阳翟、昆阳、颍阳、定陵、长社、新汲、襄城、郾城、郏县、舞阳、颍阳、高、许、鄢陵、临颍、父城、成安、阳城、纶城等)。

新莽时期,王莽复古改制,天凤年间(公元9——14年),将颍川改为左队郡。

东汉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年),改左队郡为颍川郡,治所仍置阳翟,领县十八。

5、三国、东西晋、南北朝(——年)

东汉末年,曹操迁汉献帝到郡内许县,这里成为东汉名义上的首都,也称许都。曹丕代汉后,改许为许昌,成为颍川郡郡治,而原治所阳翟及西北部地区被划归河南尹(治所在曹魏都城雒阳)。

西晋时,颍川郡西南置襄城郡,辖区略为缩小并东移,仍治许昌,统9县。

东晋十六国时,阳翟曾先后属东晋(改阳翟县为阳翟郡)、后赵、前燕、前秦、后燕、后秦等政权。同时,东晋在失去中原地区后,矢志收复故土,于是在今安徽和县、含山县境侨置颍川郡(治今和县一带),设邵陵、临颍、曲阳3个侨县。属豫州。

南北朝初,阳翟属南朝宋,归豫州,颍川郡寄治睢阳,领阳翟。北魏孝昌二年(年),阳翟分为阳翟、阳城两郡。东魏兴和元年(年),原阳翟县划为阳翟、黄台(今郭连镇黄台村)两县,均属阳翟郡。

6、隋、唐、金、元、明、清(——年)

隋开皇三年(年),废阳翟郡,以阳翟属襄城郡,隶汝州。大业元年(年)黄台县并入阳翟县,隶属豫州部襄城郡管辖。

唐武德三年(年),析阳城、嵩阳、阳翟各一部,置康城县。贞观三年(年),废康城县,并入阳翟县。

北宋时阳翟县属京西北路颍昌府。靖康元年(年)后,阳翟县归金管辖。

在金代伪齐刘豫统治时期,在阳翟县设颍川郡。

金大定二十年(年),改军为州,称颍顺州。阳翟县仍为其附郭。金大定二十四年(年),因州有古“钧台”遗迹,改颍顺州为钧州。辖阳翟、新郑二县和一个郭店镇。

元顺帝至正元年(年),钧州改领阳翟、新郑、密县3县。

明洪武初年,撤销阳翟县制并入钧州州治(沿用余年的阳翟县名,至此告终),仍辖密县、新郑二县。

明神宗万历三年(年),为避神宗朱翊钧名讳,改钧州为禹州。闯王李自成曾一度将禹州改为均平府。

清初沿袭明制,清初仍改为禹州,属开封府,至雍正二年()升禹州为直隶州,十二年降为散州,乾隆六年()复隶属开封府。

7、民国时期

中华民国元年(年)改禹州为禹县,隶豫东道。年,改隶开封道。年合登封县(今登封市)、禹县(今河南省禹州市)置民治县,治白沙(今禹州市花石镇白沙)。年撤销,其地复归登封县、禹县。年,改属河南第一行政督察区。年河南又划成12个区,禹县属第一区。

年以后,中国共产党曾分别在禹县、郏县交界设禹郏县;在城北扒村一带设禹北县;在禹县、密县和新郑交界设密禹新中心县;年在许昌、禹县交界设许西县。存在时间较短,多未形成真正的建置和辖区。

8、新中国成立

中华人民共和国仍设禹县,先后隶属河南省许昌专署和许昌市。年6月25日,国务院批准撤销禹县设立禹州市,为省直辖县级市。

二、禹州的黄金时期

从禹州行政区域的流变,我们可以看出,禹州的辉煌时期主要从黄帝时代绵延至三国时代,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黄帝时期。有熊氏部族活动在今禹州市北部具茨山以南、颍水以北、荟萃山以东一带。在首领黄帝的带领下,播种五谷,驯养家畜,积极发展农牧业生产,中原文明在此逐步兴起。

第二阶段:夏商周时期。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位,在首都阳翟钧台举行盛大的宴会来招待众多的氏族部落首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正式确立。此后,中国开始出现较完整的行政区划和赋税条律,国家的基本框架也大致形成。这些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变化,都是在禹州进行的。这使得禹州在上古时期,就已经成为黄河流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第三阶段:春秋战国时期。夏代之后千年间,阳翟虽然失去国都地位,但是依靠其政治要地、便利交通,逐步发展成为繁盛的商贸城市。春秋时期为郑国国都,战国时期为韩国国都,在中原地区有着重要的地位。但郑韩二国因地处中原,四周皆有强邻,发展受限,阳翟在此期间以商贸、学术闻名。

第四阶段:秦汉时期。到了秦代,禹州成为颍川郡郡邑,充分享受到了封建大一统带来的益处,繁荣发展的局面全面铺开。史载,此时颍川辖17城,户,口,堪称全国最大、最富有的城市。同时颍川亦是全国私学最盛之地,拥有唐溪典、荀淑等全国知名的学者有数十位之多,如郭躬、钟皓家世衣冠,世善刑律及诗,门徒分别各有千余人;学者张兴教过的弟子甚至超过万人;名士陈寔去世时,海内来奔丧的居然多达三万余人,制衰麻者以百数。此外如沛郡人桓典、北海人管宁等众多学者名士都曾在颍川讲学。颍川学风之盛,冠于天下。

在私学中,颍川士人不仅能学到诸子百家的知识,也从这些名士那里学到很多政治经验,并且之间相互结交,互相影响,形成了庞大的朋党。这个群体进则为政坛重量级人物,退则为地方豪强望族,一呼百应,于是产生了有名的颍川士族,如颍川陈氏、褚氏、荀氏、灌氏、薛氏、原氏、赵氏、李氏、郭氏、王氏、姚氏、钟氏、臧氏等等都是在当时叱咤一方的豪姓望族。〔潮汕民间至今仍有不少姓氏在自家门楼上挂着““颖川旧家”或“颖川世泽”的匾额。(“颖”为“颍”别字。)〕

至此,禹州达到了地区发展的巅峰。说句通俗土鳖的总结:有钱(商贸繁荣),有地利(交通便利),有文化(教育冠绝当时),有人才(贤才如韭),有大官(在整个东汉时期,中央三公级别的高官中,颍川籍的占13.5%以上。)、有马仔(颍川学子遍天下),它想不牛都不行。

三、颍川时期是禹州历史中的耀眼明珠

在上述的四个阶段中,前三个历史阶段政治地位很高。但是因为距今时光太久远,考古证据与史料记载不足,遗留下来的历史资源较为残缺,在大众中流传的多是传说与若干后代仿制遗址。但颍川时期则不同,有着众多的考古证据支持,以及无数相关记载散落在各类官私史籍之间。

同时,颍川的形成时期正是汉文化与华夏民族的凝聚成长时期。颍川某种程度上就等同于中原,等同于汉民族,等同于华夏,等同于中国,国人对于颍川有着文化血脉中的认同感。

这种强烈的文化认同感甚至能突破时间与地域的限制。比如颍川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颍川士族,它发展的巅峰时代,恰恰是在远离颍川本土之后。当时晋政权渡过长江避难,于南方建国,一大帮颍川士人远离祖土,追随而至。其中颍川庾氏、褚氏等相继入驻中枢,把握朝政大权。尤其是褚氏,几代子弟连续游走于东晋、宋、齐、梁、陈五个政权之间,将一身所学波及宇内,以一己家风影响全国。试问,这些完全承接着颍川血脉、教育、资源的人物,算不算颍川历史文化的一部分?

我想南方很多民居门楼上的“颖川旧家”匾额,已经给出了答案。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颍川已经不仅仅是个狭隘的地域概念,它是一个时代恢弘的气质,是众多人物卓然的风度,是一块水土长久的传奇。在中外史册上,你很少能找到这样一个相似的地方。即使如西安,如洛阳,如北京,它为帝为都,为冕为王,却没有这种祖源文化、文化祖源的魅力。颍川是一个独一无二,深植于民族文化记忆中的图腾符号式的存在。颍川时期是整个禹州历史中的耀眼明珠。

基于这样的思路,笔者在写家乡历史的时候,没有完全匍匐在禹州现有的行政区域内,而一直试图挖掘出阳翟、颍川的风骨,于是陆续写了一些似乎脱离禹州的东西:

比如玄奘,大家都知道他是洛阳偃师人,但是却很少人知道,他是正宗的颍川陈氏的后人,世代诗书传家,至他爷爷时才因做官迁走。如果我们禹州人不写,还会有谁记得这个伟大的高僧祖籍颍川?还会有几个人知道玄奘与颍川陈氏的关系?

比如刘知远、晏殊、李梦阳,他们非禹籍人,但葬在禹州。如果不写他们的故事,大家都对其惘然不知,难免使禹州历史显得残缺不全;

比如三峰山之战,颍、睢保卫战,如果不讲清楚它们发生的时代背景,人们很难理解千年前这些重大事件究竟是怎么回事?禹州在那个大时代中又处于怎样的情况?

……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正是在众多这种较边缘、较细碎的史事中,使我们不断补充着视野,让我们更易看清禹州在当时的位置、在昔日的繁盛。笔者期待,通过这种多角度的观察,同时将涉及禹州的重要人、事科普式的一一描述,可使我们家乡的光华庄美之处更好更鲜活真实地呈现。使禹州人在提及禹州时,不仅仅是26个乡镇(办)的辖区,不仅仅是禹王锁蛟井等遗墟,不仅仅是吴道子、马文升等名人轶事,而是能讲出更细腻更有温度的家乡。

每一个城市都有它的因果命数。自三国之后,颍川郡不断被各大势力的战火冲击碾压,被争夺肢解,从而逐渐凌乱瘫倒;自唐宋之后,我国的交通枢纽、政治经济重心逐渐变化,颍川与阳翟逐渐没落少闻。但正如孔夫子再颠沛流离,亦短不了儒雅气质;关二爷再败走麦城,少补了纠纠武魂;颜回再穷困潦倒,泯不了他的乐天知命。我们禹州,我们阳翟,我们颍川,始终在这里,亘古至今,熠熠光华。

(该文“禹州历史流变部分”参照网友jackfulei等资料)

老猪

赞赏

长按







































北京白癜风医院哪家专业
白癜风怎么得的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