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余世诚丨图:网络 年5月,我回故乡再访禁沟往回走时,见左手路边有一破败不堪的砖石大门洞,高约7米,宽约15米,门洞上面碎石、烂砖和泥土堆积达3米厚,长满了杂树、葛根和野草,盘根错节,郁郁苍苍,一下子吸引住了我的眼球。 记得小时候每次路过这里时,也曾看见在高涯上有一神秘古老的大门洞,但一直不知道它是何物。六十多年过去了,不想它竟然还在,更不解它是怎样落到了平地。此时看到一老农正在马路上“晒场”,就走过去问道:“老哥,这是一座什么门洞呀?”长者答道:“你说是它呀,那可有些年景了。打我记事起它就在了,听老辈子人说,它就是九山寺的山门。” 我在禹州旧志上曾看到过这个名字,但不知其详,就又问:“那九山寺呢?”老人顺口答道“叫老百姓给烧了!”他好像打开了话匣子,接着给我讲了下面的故事: 在老辈子的时候,这里是一座很大的寺院,叫“九山寺”。寺里住着许多和尚,中间有的是不正经的“花和尚”。寺院里有一口甜水井,方圆十几里的老百姓常来挑水食用。 可是寺里花和尚规定,只允许妇女进寺汲水,他们就趁机糟蹋妇女。时间久了,老百姓忍无可忍,就结伙把寺院烧了,只留下了这座以砖土砌成的大门洞。原先洞前的道路是一条深沟,现在把深沟填平了,它好像落到了平地。其实,千百年它就没动窝。…… 这个故事让我非常兴奋,围着它我又转了许久。我看到,门洞下部多处是用新砖补砌的,那门窗显然也是后开的,甚至在门框上还贴有新的对联和门神图画,门反锁着,说明它现今还被人们实用。而在门洞上部和裸露的墙内,则峥嵘露出古远的砖头瓦块,有的古砖上还有绳纹和图案痕迹。冥冥之中感到,它很可能是一处很古老的古建筑遗迹,我拍摄了几张照片后才流连而去。 回京后就查阅资料,可谓越查越有收获,越查越让人兴奋。 查《明嘉靖钧州志》记曰:“九山在州西一里,禁沟之东,旧有佛寺,今废。”《清道光禹州志》也有“九山寺”条目,称它位在“州西郊外禁沟东,明末毁,今有九山禅寺碑。”旧志所记九山寺的地望与今尚存的九山寺门洞相一致,“今废”、“明末毁”之说法也与禁沟民间传说相符,只是何时建立未详。 为查清九山寺情况,由禹州市志编纂委整理、年出版《明嘉靖钧州志》收录的《颍亭记》一文,引起笔者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