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2-1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年生于河南禹州,年进入禹州市钧瓷研究所参加工作,师从任星航先生学习传统钧瓷烧制、成型技艺及实验。年至今工作于禹州市星航钧瓷有限公司。中国陶瓷工艺大师、中国非遗艺术设计研究院研究员、北京理工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外聘硕士研究生导师、河南省工艺美术大师、河南省陶瓷艺术大师、河南省陶瓷设计大师、河南省劳动技术能手、中国宋代五大名窑真品仿品展聘为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钧瓷精品创作中心签约艺术家、河南省钧瓷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许昌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传代表性传承人、许昌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许昌市拔尖人才、河南工艺美术馆研究员、河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河南省雕塑协会常务理事、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会员、国家职业(技能)一级/高级技师、高级工艺师、禹州钧瓷窑炉博物馆副馆长、禹州市星航钧瓷有限公司艺术总监。

重要获奖:

年11月作品《双兽罐》荣获河南省工艺品旅游品设计大赛,金奖

年9月第四届中国·禹州钧瓷文化节手工成型大赛,第一名

年6月第一届全国陶瓷技艺大赛“手拉坯”、“陶艺”分获,铜奖

年9月第五届中国·禹州钧瓷文化节造型设计大赛,第一名

年4月第二届全国陶瓷造型设计大赛,铜奖

年5月作品《益寿画缸》荣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奖

年7月作品《春城》荣获第二届大地奖,银奖

年5月作品《双龙画缸》荣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奖

年6月作品《祥云画缸》荣获第四届大地奖,金奖

年6月作品《蝶恋花》荣获许昌市首届《钧瓷烧制技艺》项目,金奖

年8月作品《钧瓷盘》荣获第十二届河南省美术作品展陶艺作品,一等奖

年9月作品《钧瓷盘》荣获第十二届全国美展陶艺展,获奖提名

年10月作品《钧瓷盘》荣获第三届钧瓷盘窑变艺术大赛,金奖

年11月作品《三羊尊》荣获上海中国河南首届“豫陶杯”精品展评,金奖

年3月作品《钧瓷盘》荣获第十届全国陶瓷艺术设计创新评比,银奖

年4月作品《钧瓷盘》荣获“东方韵”第四届国际陶瓷艺术评比,金奖

年5月作品《蝶恋花》荣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奖

年6月作品《螭龙画缸》荣获第五届大地奖,金奖

年6月作品《祥云画缸》荣获许昌市第二届《钧瓷烧制技艺》项目,金奖

年10月作品《画缸》、《挂盘》荣获钧瓷窑变艺术创新大赛,金奖

年5月作品《秦风画缸》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奖

年7月作品《螭龙钵》荣获第六届大地奖,金奖

年7月作品《祥云碗》荣获首届中国昆明醉中华——云陶艺术节,金奖

年8月作品《华夏记忆·石魂》荣获许昌市第三届《钧瓷烧制技艺》项目,金奖

年9月作品《香渡》荣获第二届中国历史名瓷烧制技艺大赛,金奖

年11月作品《华夏记忆·石魂》荣获第九届“中陶奖”中国陶瓷产品设计大赛,金奖

年11月作品《香渡》荣获河南省陶瓷烧制技艺职业技能竞赛,金奖

年12月作品《宝马印象》荣获BMWLifestyle非遗创意设计大赛中荣获,铜奖

年1月作品《华夏记忆·石魂》荣获首届上海·当代中国钧瓷名匠作品展,金奖

年5月作品《祥云碗》荣获“魅力许昌”文化创意大赛,银奖

年7月作品《石魂画缸》荣获第五期中国钧瓷藏品交流展荣获,金奖

年9月作品《祥云画缸》荣获第十届禹州钧瓷文化旅游节荣获,大禹奖金奖

年9月作品《祥云画缸》、《祥云果盘》荣获第五届河南省钧瓷窑变艺术大赛,金奖

年9月作品《城市印象·春夏秋冬》荣获第二届“CHINA·中国”中国陶瓷艺术设计大展艺术陶瓷类,铜奖

年9月作品《华夏记忆》在“名师出高徒”——许昌市第四届《钧瓷烧制技艺》项目传承人授徒技艺大赛之传承人作品展中荣获,二等奖

年10月作品《天道》荣获第十八届“百花杯”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奖,铜奖

年11月作品《祥云画缸》荣获第二届上海国际陶瓷柴烧艺术大赛,优秀奖

年11月作品《钧窑瓷汉风花器》第三届中国当代艺术陶瓷精品展,银奖

年12月作品《和谐源·彩陶》入选第五届中国西部陶艺作品双年展,优秀奖

年8月作品在创意云南文化产业博览会“器聚春城”国际陶艺展中荣获,匠心奖

年11月作品《双龙画缸》在第十一届中国陶瓷艺术大展中荣获,金奖

年3月作品《天道》在第四届河南民间艺术展荣获,一等奖

年8月作品《祥云花器》在第八届大地奖陶瓷创作新设计大赛中荣获,一等奖

年8月作品《双螭龙画缸》在第八届大地奖陶瓷创作新设计大赛中荣获,特等奖

禹州民钧的文化传承及传达方式

文/刘红生

摘要:钧窑窑址遍布禹州市境内,钧窑历经千年,发现的古窑址众多,代表性作品特点鲜明,影响广泛,在宋代盛极一时。深层面的从文化、艺术端理解钧瓷的官窑、民窑的发展影响,借鉴古人智慧结晶,引申出对民钧的发展思考,工匠精神重新进入大众视野,艺术、文化、精神正在充分融合,钧窑瓷器,其身后悠久的传统沉淀出令人惊叹的工艺技术,传统文化与精神力量承载着钧瓷艺术。关键词:钧窑;民钧;工匠

1.钧窑的前世今生

钧窑位于河南省禹州市,是北方著名瓷窑。“禹州地处中原,水陆交通便利,境内的瓷土、釉药、原煤和森林资源丰富为瓷业的发展提供了极其有利的条件。”[1]因禹州境内有夏禹之子启在此地建立的钧台最著名,故窑名“钧窑”,瓷名“钧瓷”。钧窑的原产地禹州处于伏牛山余脉向豫东平原过度带上,南、西、北、三方均为丘陵山区,有着丰富的陶瓷资源,为陶瓷业的兴起发展奠定了原材料基础。

在中国陶瓷历史上,留下汉代陶瓷气势磅礴、古拙有力的风格后进入了唐代热情、开放、舒展、大方的审美表达,又迎来了精美、含蓄的宋代陶瓷艺术,宋代五大名窑在大宋文化中绽放了。“宋代五大名窑,即官窑、哥窑、汝窑、定窑、钧窑,各有优点,特点鲜明,在艺术瓷、日用瓷等各领域都有涉及,尤其在茶文化盛行的宋代,各种茶具产出,风格各异。名窑之间的激烈竞争,使宋代的制瓷技术更加精湛。茶具样式也更加丰富,茶盏、茶壶、茶杯等品种繁多,各地的特色也更加突出。”[2]

2.民钧的日用发展及餐饮文化

“钧窑产量最大的是碗、盘、洗、罐、瓶、炉、枕等生活器皿,釉色以带乳光的天蓝居多,部分饰有红或紫红色斑块,少见通体玫瑰紫和海棠红器物。由于这类产品主要供民间日常生活使用,故俗称‘民钧’。”[3]民钧在质量与产能上宋代民钧得到了空前发展。宋代城市餐饮文化非常发达,这首先归功于当时经济的繁荣,除了茶、酒肆不再如唐代被约束在市坊中间,普通百姓也是在这时期正式开始三餐饮食制度的。三餐制直接带动两宋时期的餐饮文化的形成,三餐文化特别使茶文化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也间接影响了茶器的发展,钧窑所在地禹州距京都汴梁不远,直接受其影响,钧瓷茶器等生活用瓷的生产也空前繁荣。诸如:鸡心碗、罗汉钵等代表性钧瓷茶器,一直流传至今,影响广泛,民钧的日用发展还不仅茶器相关,仍有折边盘、香炉、花器、枕等日用钧瓷走进大众。3.钧瓷的文化影响及整体影响

由于宋代的工艺美术受理学禅宗的影响,作为钧瓷也同样在宋人的精神追求下展现着淡雅、含蓄之美。“宋代的陶瓷工艺是中国陶瓷史上的高峰,瓷窑遍布全国,南北方各有自己的风格,不论从陶瓷产量,技术水平和艺术质量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总的来说,宋瓷的美学风格是典雅,温润还有某种程度的质朴,当时推崇的五大名窑除了形的浑朴,不饰过多的堆饰外,均在釉色上下功夫,定窑的乳白、汝窑的葱绿、官窑的淡青、耀州窑的青中微黄、景德镇的影青、钧窑的天蓝、月白以及色如晚霞的窑变效果,均属淡雅一类”。[4]总的来说钧瓷通过器物、釉色、相互融合以及对烧成工艺的严格控制展现出宋人的诗性美学思想。

钧瓷属于北方青瓷系,宋代钧瓷有官窑和民窑之分,官方审美情趣与民间的大众审美情趣之间的区别形成了两种不同的精神内涵。数量巨大的民窑,它体现着普通民众的审美情趣和人生理想,民用钧窑瓷器朴实拙雅,富有生活情趣和生命力,是官窑所不能代替的。

图1.元钧窑蓝釉体图2.宋钧窑月白釉紫斑碗图3.宋钧窑月白釉瓶钧窑瓷器在风格上寻求规整、简约,传达出宋人的智慧与理念。理念是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最早提出的,并对其进行了初步的论证和阐发,在他之后的西方哲学名家,柏拉图、康德、黑格尔等,均对理念这一重要哲学命题作了研究与阐释。陈寅恪先生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唐诗、宋词令人神往,所呈现的诗情画意是中国传统文化之精华。钧窑是否含有诗意,应当是有的:制陶人同样有着诗人般的激情,当然钧窑瓷器与诗的形式不同,但精神同样纯粹。

宋代由于生活方式的变化,以及宋文化经济的繁荣,茶馆酒楼数量急剧增多,店家为招揽顾客一般都使用高档家具和生活用瓷,而钧窑瓷器的艺术风格符合宋人的审美情趣,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极为广阔的市场为钧窑发展提供了良好保障。钧窑的繁荣与发展为钧瓷成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打下基础,并为钧官窑的产生做好了准备。

4.民窑钧瓷的传达方式对我们当下创作有借鉴意义

民钧的窑场以禹州巿神垕镇为主心,分部在山间河畔,这里水资源丰富,矿产资源更佳。在这里陶工们创造性的烧制出了独具神韵的钧窑瓷器。“在艺术领域里,“工匠”一词常含贬义。“工匠”们的作品往往意味着技巧娴熟而缺乏创造性。陶工,作为众多“工匠”中的一员,更因其出身寒微,地位低下,被一些先入为主的主观臆想判定为与“美”绝缘,不足论道。然而,正是他们,那些乡村里朴实憨厚、貌似农民的工匠,那些世世代代在泥中摩挲,在火炉旁熏烤的陶工,创造了最为灿烂的陶瓷文化。更毋庸置疑的是,真正富有活力,富有生命力的陶瓷艺术是源自民间的。民间工匠所具有的创造精神正是我们民族精神的生动体现,他们才是民族文化的真正传承者。”[5]当今社会心浮气躁,追求"短、平、快"(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带来的即时利益,从而忽略了产品的品质灵魂。因此更需要工匠精神,才能在长期的竞争中获得成功。近年来,国家大力支持工匠精神的发掘和传播,“工匠”一次重新进入大家的视野当中,被大家重新认识。陶瓷工匠、钧瓷工匠也有着地域性、专业性的传承和坚守,由于北宋时期烧成工艺、釉方、窑炉性能的优越,充实着钧瓷艺术成就。陶工们为了获得温润、含蓄如玉的釉质,会严格控制烧成温度,利用低于烧成温度条件下进行烧制,来实现工艺理想。因为钧瓷的烧制需要还原焰烧制,陶工们选择柴来做为燃料。由于柴的火焰长而火力软在烧成过程中窑室内充满着火焰,不仅能够充分排除窑内残存的空气并且外界空气不易进入,为烧制提供了有利保障,烧窑环节注意细节繁杂,耗时长,工作环境高温高热,作为几十道制瓷工序的最后一道,尤其不容易,陶瓷乃工艺品之大成者,应向陶工们致敬。民窑钧瓷是陶工们的杰作,在这里不存在个人的精神与艺术的世界,更多的是突出团结协作的力量。陶工们的协作会带来更多的收获,这里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宋元时期最优秀的民钧也都是基于窑场陶工们协作下而完成的作品。民钧有两个属性,其一是具有实用性,其二是普遍性。首先制作者都不是名人,而是没有任何背景的普通陶工。这些钧瓷不是为了进入达官贵人的家庭,而是进入平常人家,也是民众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用器,例如日常使用的茶碗之类,是能够大批量烧制的器物。由于产量大,就具有普通性,民钧的产量与流通具有显著特点,这一点在古窑址中所看到的数量巨多的匣钵、钧瓷残片的情况可以遥想宋代窑场,可谓陶工荟萃,烟云遮日,车水马龙,好不繁荣。

图4.现代钧窑碗盏

图5.现代月白杯图6.螭龙炉生产民钧的陶工们工作是繁忙的,但精神上是自由的。“为人们服务的许多器物,是无名工匠的劳作。某些典雅的古代作品,亦非天才所为,多数是由某个时代的农庄中的目不识丁者制作的,是村上的所有老人男女共同完成的劳作,是为了养家糊口的辛勤劳动。不是个人的制作,而是一家人共同劳作的结果。从早到晚,不论寒暑,终日繁忙劳作。是在农闲时由全村来完成的,而非由某个人或某个天才在自由的时间里生产的。”[6]民窑钧瓷的生产方式具有独特性,它的生产地域广泛,窑场分布在山间河畔。生产用的泥料和釉料从山上开釆后,通过风化后即可简单加工就可以用了,燃料是山上的薪柴,窑炉就地建造,人员大多是当地的,生产灵活、快捷是民窑钧瓷的显著特点。生产出来的民钧器物通过人力推车、肩担和驴驮走出大山贩卖到市井后进入百姓家中,看似器物的历程已经结束了,其实故事才刚刚开始,等待器物的是满满的茶香和与主人的不期而遇。宋代民钧生产量大,种类繁多,釉色以天青、天蓝居多,偶尔也会有天青抹红斑的窑变效果。宋代茶文化的兴起给民钧带来了空前发展,以鸡心碗为例,陶工们每天至少拉坯和修坯大约做到几百只茶碗,用的辘轳是青石做的,用轮棍做为搅动来达到拉坯的目的,即使这样通过一次搅动优秀的陶工也能熟练的做出三只碗来。碗的内部用刮子来定型可以保证内部大小及曲线能够达到一制性,做出的碗外形不须费事,工作很熟练,鏇削干脆利落,手起刀落底部一刀即可,所留下刀的痕迹不会太规矩带着民窑钧瓷独有的气质。在底部所形成的刀纹可以理解为粗糙的表现,同时也可看做陶工特有的装饰,它是在成年累月工作过程中形成的特殊工艺之美,或许是器物展现着美的自由。陶工熟练地制作,没有个性的张扬,也不存在炫耀,是谁都能制作的器物,也是谁都能买得起的器物。其实,这是普通的器物,纯朴的器物,是自然的、天真的、含蓄的,本无装饰,如果非要找到装饰的话,除了釉面之外只有陶工们镟坯时不经意在底足内瞬间留下的刀痕了。刀痕也许是陶工们情绪的表达,也许是留下的工艺之美或许二者皆有真是耐人寻味。民窑钧瓷器物承载着陶工的性格与工艺之美确实如此单纯,这是器物所具有的本性吧。

经典的宋代五大名窑至今颇具影响,作为宋代文化重要代表的理学和禅宗,对陶瓷的美学产生了深远影响。作品既不花哨,亦无过多的装饰而实用是五大名窑的真实属性。钧窑瓷器以朴质、平淡自然为审美追求,无过多装饰,在钧窑瓷器上其实线条比色更加优美。在器物上注意刚柔相济,充分发挥线条之优美与灵动且有挺拔之势,釉色上注重含蓄、质朴之美。民钧是陶工们长期劳作的产物,一件看似简单的器物实际是优秀的工艺更是自然的光荣赞歌同时也是陶工们的匠心之妙作。钧窑瓷器,其身后如果没有悠久的传统存在,就不会有令人惊叹的工艺技术,而支撑着钧瓷艺术存在的是传统文化与精神力量。

5.结语

钧窑瓷器属于北方青瓷系,又以民钧数量为最多,由于产品美观且具有良好的实用功能,从宋代开始,一直延续至今,在生产中不断壮大乃至传播全国。古有官窑有着严谨的设计理念,民窑有民间的自然与洒脱,都在追求不一样的审美旷达。忙碌的陶工用汗水浇灌出了钧窑瓷器的辉煌,中国传统艺术哲学中一直注重自然将天人合一作为艺术的最高境界,钧窑瓷器正是这样一类的艺术作品。千年的钧窑之火淬炼出了华夏文明中极为烂灿的钧窑瓷器,它承载着宋人的审美与陶工们的情怀并展现着工艺之美。

参考文献

1.赵青云:河南陶瓷史紫[M],禁城出版社,年,87页

2.郑宁:宋瓷的工艺精神[M],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

3.故宫博物院编:钧瓷雅集一一故宫博物院珍藏及岀土钧窑瓷器芸萃[M],故宫出版社..10.22页

4.杭间:《中国工艺美学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

5.郑宁:宋瓷的工艺精神[M],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9

6.柳宗悦:民艺四十年[M],石建中,张鲁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89

无庶汇:设计灵感来源于无遮大会,即佛教每五年举行一次的布施僧俗的大斋会,又称无碍大会、五年大会,是佛教举行的一种广结善缘、不分贵贱、僧俗都一律平等对待的大斋会。自然的瓷土釆用拉坯与捏塑相结合的技法获得单纯的艺术形态。作品通过钧瓷材料与抽象的形态表达出无庶会的包容性,体现出合而不同的思想观念,从而反映出华夏文明的丰富与多样性。用单纯的钧瓷语言展现出中式美学的造物主张是作品设计的精神所在。

无遮汇组图

无遮汇其一

无遮汇局部馨:源起:灵感来自常见的蛋形,也是生命的起源。对我而言,自然与生活是我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