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赵永鑫) 最近儿子从北京回来,聊天时说起了老家城里奎楼街的油酥火烧。儿子从上大学到参加工作,这么多年了,每次回到老家,先要做三件事,第一要吃火烧夹凉粉,第二要吃奎楼街的油酥火烧,还有就是要吃妈妈做的焖面。 这么多年了,儿子说在北京什么山珍海味,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都吃过了,但在老家吃过的这几样,每次回来都想再吃一遍,说还是老家里的东西好啊。我想,电视里播出的乡愁也就是这个意思吧,一个人不管走到哪里,不管是穷富,少年的记忆和老家的味道,会一辈子藏在心里,留在童年的舌尖上。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我把此事记在了心里,也许这就是可怜天下父母的心吧!第二天上午,我专门骑车8公里跑到奎楼街去买油酥火烧。许多年前,儿子上小学初中高中时,我常去那里,就是给他一个人买个火烧。那个时候5毛钱一个,火烧不大,很酥,上边有芝麻,离店铺很远就闻到了香气。看着儿子很香地吃着,我心里也特想吃,但工资低咬咬牙还是忍了。有时候儿子也懂事,非让尝尝,我也是像征性地哄孩子咬上一口,算是吃过了。 (奎楼街) 后来城区扩建有了新城,年以后机关也从老城区都陆续地搬了出来。我平时没什么爱好,上班是三点一线,老城区几乎就没在去过,就是去也是坐车一晃而过。15年多了,对于奎楼街那个地方,我一次也没有去过,在我的想象中,奎楼街也已应该旧貌换新颜了。 不曾想到的是街道还是过去的街道,房屋还是过去的老房,路面还是过去的坑坑洼洼,破败不堪,街道两边的店铺也比过去少多了。当年,上午10点以后,人头蹿动,川流不息,摩肩接锺,时不时还要说声对不起。现在街上基本没有当时的景象了。开店的都在门口站着,有的在织毛线,有的在打牌,年龄大的老先生,一根烟接一根地抽着,翘着二郎腿,宜兴茶壶捧在手里,时不时品上一口。和过去的奎楼街相比,判若两个天地。 我一个店铺一个店铺地看,最后走到那家卖油酥火烧的店铺前,房子还是那个房子,门面还是那个门面,只不过显得有点冷清。询问过才知道,店铺的老主人早已退居二线,现在经营店的是老店铺主人的孩子,还好,两个年轻人很是精干,小夫妻手法也比较娴熟,和他父亲相差无几。 在等火烧的空档闲聊中,我问过去附近那个烧鸡店,才知道就在隔壁,许多少年就不干了。路南店铺印象中还有个寄卖店,小时候进城去那里面看过多次,里面都是老傢具,明晃晃的,滑溜溜的,还有好多老古董。小时候,奎楼街给人印象最深的是热闹,卖吃的喝的,衣服,童鞋等样样都有。杆草市街口还有农具,牲畜用的,要啥东西,基本上在这都能找到。 奎楼街西头路南,有国营饭店,理发店,百货商店,国营旅馆,还有一个浴池,小时候都说是澡堂子,虽然澡堂不大,洗一次也就是2毛钱。但多数人路过都是看看,谁也没进去过。我是当兵那年在武装部穿上新军装,在武装部的带领下,去那里洗澡。到了楼上,我们看看水很浑,也不干净,有点像煮面条的面汤。我们几个讲究点的都没洗,只有偏僻山里来的新兵,说洗洗吧,就这老家也没有。奎楼街不长,感觉也就是半里长左右,但它是县城几百年来最热闹的地方,凡是进城的都要来这儿逛逛,再到黉学门广场转转。这里曾经是禹州市经济文化的中心,开公捕公判大会,或者召开万人大会,传达伟大领袖的最高指示,文革期间批判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等等大会都是在这里举行。还有庙会唱大戏更是热闹非凡…… 现在奎楼街旁边的黉学门广场在整修,挖地基时,挖出来个状元桥。现在黉学门也在整修,听当地人说,这地方整修好要成景点,供旅游参观。 我买过油酥火烧,推车转了一圈,总感觉少点什么。奎楼街见证了这个小城几百年的兴衰,见证了时代变迁的各种人和事。改革开放四十年,这个地方本该再图辉煌,可如今,却是一派败落萧条……漫步在这条街上,当年的繁华景象历历在目,浮现在眼前。令人遗憾的是,眼前的奎楼街错过了改革开放的好时机,风光去也。由此我联想到《三国演义》主题歌: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别了我心中热闹的奎楼街,但愿奎楼街的乡亲们,能从衰败的街上悟出点什么,在传承禹州历史文化的大潮中,再现奎楼街夕日的辉煌…… 难忘的奎楼街,你是我铭记难忘的乡愁,永远的乡愁,传承厚重的文化! (主播:赵建) 关于作者:赵永鑫,男,网名,兵心依旧。政法战线一老兵,因爱读书,爱上文学。喜欢舞文弄墨,愿交天下爱好文学的真诚朋友。人生格言:认认真真做事,踏踏实实做人,用文字描绘美丽人生! 策划:王留庆 编审:郑乾元陈高磊本期编辑:赵建 摄影:刘仁杰校对:赵建徐洪涛宋起中苏庆端 主播:赵建 弘扬传统文化,聚焦乡土文学! 如果您也感兴趣,欢迎来与我们一起写作! 喜欢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