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8-9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47年,他扎根基层,艰苦奋斗,在平凡岗位上谱写了拼搏奉献之歌。47年,他怀揣梦想,带领群众办厂兴学开拓创新,把一个穷村建成远近闻名的明星社区。47年,他廉洁奉公,清白做人,以满腔赤诚赢得了群众的衷心拥护。

周遂德

他叫周遂德,河南省禹州市颍川街道办事处东关社区党委书记。年,在颇具含金量的“河南最美村官”榜单中,他排名榜首。年度十大“中国农村新闻人物”评选活动在北京揭晓,作为基层干部的标杆,周遂德成为该年度我省唯一获此殊荣者。该评选活动组委会给他的颁奖词是:周遂德,25岁担任支书,45年不忘初心。一路与改革开放相随,一生与创新发展为伍。老农区怎样建成新农村?你是标杆,你是榜样。两个基地一条街,五个市场四条路。你给这片热土留下了发展奇迹,留下了创业丰碑,而这奇迹和丰碑是你以德镌刻。

47年间,东关村从20世纪70年代下过几场雪就找不到进城路的城郊小村庄,发展成如今禹州市的商业中心、河南省重要的药材集散地;东关人祖祖辈辈从“东关”村头走到“西关”村口,如今在国际贸易博览会上自信地与外商谈合作、议行情……

周遂德向东关社区的党员干部讲党史孔纲领摄

如今,东关村成了东关社区,东关人从农村户籍转成城市户籍,周遂德也从25岁的小伙子,变成了年逾古稀的老人。上级领导称他是政治上的明白人、班子的带头人、发展的开路人、群众的贴心人;东关百姓说他是村里的“主心骨”“领头羊”。

“让老百姓吃饱穿暖享太平”秉持初心贫困村变为明星社区

周遂德20岁入党,当过团支书、民兵营长、副支书。年,25岁的他被推选为当时的东关大队党支部书记。

提起当年被选为东关村历史上最年轻的支部书记的情景时,周遂德记忆犹新:东关村由7个自然村、11个村民组组成,多位村民守着人均不足半亩的耕地。该村村委会穷到没有固定的办公地点,要商量点儿事,干部们就围着村头老桐树的树墩蹲上一圈。那时,大家都盼着能有一个有文化、有本领的人带他们走出贫困。

周遂德走访慰问困难群众

周遂德是禹州市鸠山大学农林专业毕业的大学生,他放弃了进城的机会,一头扎到村里。在他当选后的第一次村民大会上,望着台下一双双充满期待的眼睛,他斩钉截铁地说:“我当村支书,有三个目标,一是要每人吃饱饭,二是叫大家有钱花,三是让大家住上好房子!”“让老百姓吃饱穿暖享太平。”朴实的话语,成为周遂德坚守的初心。

居民张振海至今记得周遂德上任后不久,给村里弄来10吨化肥的事:周遂德和当时的村民兵连长到武汉买化肥,为了节约花销,他们坐在拖拉机的拖斗里,一路颠簸几百公里。

居民赵聚记得,周遂德和村干部一起拉架子车到神垕镇拉煤灰,为了省钱,他们不舍得进小饭馆,全靠带的烙饼充饥,夜里不舍得住店,索性就在路边铺上凉席睡一宿。

拔“穷根”,靠实干。年春,在周遂德的倡议下,人多地少,农业资源匮乏的东关村成立了第一支建筑队,组织村民到各地盖民房、建楼房。一年下来,东关人搞建筑净赚了几万元钱。当时,有人想把钱分了过一个“肥年”,但周遂德建议,把这“第一桶金”作为下蛋的“母鸡”,建一个大窑厂,壮大集体经济。

70多岁的居民薛全生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记忆犹新:“遂德是支书,他光着膀子带着大家掘地、挖土、拉架子车。大家跟着他,一点儿也不觉得累。”

不到5个月,村里建成了一座24门的砖窑,当年年底就见了效益,东关村党支部给全村每人分了1公斤红糖和枣。尝到甜头后,东关村又建起了建材厂、塑料厂和机械厂等,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这时,家家户户不但有了余粮,还有了闲钱。

周遂德说:“当基层支部书记,既要有坚定的信仰,又要能带头赚钱,带领群众走上奔富路。”让东关村村民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日子,成了他当时的一个新梦想。

年,在听说许昌的一位毛发技术人员董先生正在寻找合作伙伴后,周遂德主动找到他,商谈合作事宜。可村里人问:“办毛发工艺厂能行吗?”“办厂没有种地保险吧?”为取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周遂德先后召开3次党支部会议和3次群众座谈会,一点儿一点儿打消大家的疑虑:“创大业作大难,创小业作小难,不创业更困难。只有正确的选择,才能使我们东关村快速发展,我们的生活才能越来越好。”最终,东关村建起了该村第一家毛发工艺厂,产品通过青岛出口海外,东关人由此迈出了发展外向型经济的第一步。到了20世纪90年代末,东关村年出口额达万美元,赢得“中原出口创汇第一村”的美誉。

禹州古称“药都”,但当地没有一个大型中药材批发市场。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东关人引进了中华药城项目。那段时间,周遂德奔走于村民家中,一户一户说道理、讲规划。半年里,他几乎没吃过一顿应时饭,每天睡眠不超过4个小时,嗓子因长时间说话一直沙哑着……

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解开了人们的思想疙瘩,中华药城项目在东关村拔地而起,如今年交易额达24亿元,居全国第三位。与此同时,商贸大世界、钧悦时代广场等大项目也纷纷落地。年,东关社区实现经济总产值40多亿元,人均收入2万多元。该社区90%以上居民有自己的经营项目,吸纳周边村庄剩余劳动力上万人。

就这样,从“贫困村”到“富裕村”再到闻名遐迩的“明星村”,周遂德带领东关干部群众实现了致富“三级跳”。

支部强不强,关键在“头羊”。多年来,先后获得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等称号的周遂德常常跟东关社区“两委”班子成员讲:“党放心让咱干,咱就得干好。基层干部的形象,是自己干出来的。”周遂德身先士卒带头干的作风团结了班子,凝聚了力量。这一个简简单单的“干”字背后,却饱含了他数不尽的辛劳与汗水。

“只要是为老百姓谋福利,再难也要上”牢记使命一心只为群众富

禹州自古就是全国有名的中药材集散地。年,国家批准了17个大型药材交易市场,禹州的中华药城是河南省唯一的定点药市。

“要不要为东关村争取这个项目?”周遂德和村干部连夜开会商讨,中华药城占地亩,可以容纳商户多户,一旦建成,无论是房屋出租,还是物流运输,东关人就有了自家门口的“聚宝盆”。

干不干,东关村“两委”班子都认为,应该干。可怎么干,每个人都知道,摆在他们面前的是怎样的障碍——建药城要拆迁,涉及村民多户住房和座坟茔。年农历正月初一,村里上百口人嚷嚷着围住了周遂德的家。周遂德站在人群中双手抱拳:“建市场的好处,大家都明白。我知道,全村人都在看着我周遂德,请各位放心,我第一个扒房迁坟……”

人群散了,妻子王月凤劝周遂德:“这书记咱不干了,你也歇歇,睡个安稳觉。”周遂德摇头:“谁都不愿意得罪人,村上的工作就开展不下去。只要是为老百姓谋福利,再难也要上。”

当天下午,周遂德和胞弟周金德商量了给爷爷奶奶和父亲迁坟的事情,周金德心里清楚,父亲去世得早,是爷爷奶奶把他们兄妹三人拉扯大的,谁也不愿意动老人坟上一把土。可周金德还是点了头,没过几天就找了些帮工,和哥哥一起把几位老人重新安葬。

同年农历二月初二,周遂德一家搬进了老窑洞。村民们被他的诚心打动,拆迁工作得以顺利进行。1年,中华药城如期建成,周遂德带着东关村多人到同为药材集散地的安徽省亳州市考察,当地成熟的药材交易市场带给东关人强烈的震撼。一回村子,东关村一半的村民开始在药材市场从事房屋出租和商业经营。

曾经对药材市场的发展满心怀疑,如今把药材生意做遍全国的居民薛五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在家门口做药材生意,没有成本,干多少赚多少。有的村民光靠房屋出租,一年能收入近10万元。还是周书记站得高、看得远。”

打破传统观念,得罪众乡亲,又在事实面前让群众尝到甜头,转变思想的事,在周遂德担任东关村党支部书记的近半个世纪里,真没少干。也正是在他一次又一次敢为人先,东关村这个千百年来中原腹地典型的农业村,建起了商贸大世界、建材大市场、一度成为禹州市地标建筑的禹州经贸大厦,吸引了多家发制品企业,承接了禹州市的城区东移。在20世纪末,这个小小的村庄竟然连续几年出口创汇突破万美元,成为当之无愧的“中原出口创汇第一村”。

“几十年来,周遂德同志牢记使命,始终保持着公仆情怀、奋斗精神、求实作风、高尚情操,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基层党员干部的风采和作为,他是‘最美村官’,更是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模范榜样。”禹州市委书记王宏武如是说。

“当干部要为老百姓服好务”以德镌刻德遂人心人心随

“周书记是我们的顶梁柱,有他在,天塌下来都不怕!”东关人早已习惯了哪里有困难,周遂德的身影就出现在哪里。

年的一个夏夜,大雨滂沱,周遂德担心家住低洼地的村民,便赶忙叫上村“两委”班子成员一起去察看。他蹚着齐腰深的水挨家挨户地喊:“我在这里,大家别慌!”在村干部的指挥下,村民们有序撤离,周遂德的膝盖却令他剧痛难忍。直到抢险结束后,周遂德才发现,他的左膝盖处皮肤被划开,伤口被水泡得发白肿胀。如今,周遂德的左膝处仍有一条深深的疤痕。

“当干部要为老百姓服好务。”周遂德常说。

顾“大家”多了,顾“小家”就少了。每每提及这些,王月凤就一肚子苦水:“我住院期间,医院一会儿,电话就响个不停,一大摊子事等着他,我的病在他眼里是小事。”

东关社区荣誉室

年夏天的一天夜里,周遂德在办公室加班后回到家里时,发现王月凤倒在地上不会说话,他急忙给儿子打电话,并叫来救护车。救护车医院,几天后患脑梗的王月凤又被送到郑州治疗。有了10年前自己患病住院的教训,周遂德一再叮嘱家人封锁消息,医院照料王月凤,他每天照常忙于社区的工作。至今,大多数群众不知道王月凤患病之事。4年,周遂德因长时间劳累,积劳成疾,医院住院治疗了一个多月。村民闻讯,医院看望他,还有的把钱放到他的床头。淳朴善良的乡亲们让周遂德的眼圈红了,他哽咽着说:“大家的心意我领了,我是党员,这些钱我不能要!”出院后,他让妻子把钱一一退回。

年,建设中华药城时期,超强的工作量使周遂德感到不适。他脸色苍白,浑身无力。家人见状,医院,途中周遂德出现了休克,二女儿周晓哭着掐住他的人中进行急救。到医院救治后的第三天,周遂德不顾家人的反对,就返回了中华药城建设第一线。

“他就是头老黄牛,一个劲儿往前冲,拉断了缰绳也不叫一声累。”搭档了20多年,像兄长一样了解周遂德的东关村党委副书记张三林心疼地说:“共产主义战士杨水才有句名言:小车不倒只管推。周书记何尝不是这样呢!这几年,他口袋里一直装着降压药,70多岁了,他干起工作还是风风火火,光想把老命豁出去!”

周遂德当初定下的“吃饱饭,有钱花,住好房”3个目标早已实现。如今,东关人享受着党建、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带来的更高层次的福利。走进东关社区,广场游园设施齐全,商场宾馆鳞次栉比,最让人惊叹的是,这里有花园式的社区文化大院、上万册图书的社区图书馆和村史馆、党史馆。

如今的东关,有扶贫帮困、关爱妇女儿童等7支党员志愿服务队;每年给60岁以上老人、先进模范、独生子女户免费进行体检;每两年举办一次村民文化艺术节,让乡亲们尽展才华,还大张旗鼓地表彰村里的道德模范、文明家庭;年,投资万元建成的禹州市实验小学是该市首所开设计算机课的小学;每年出资聘请专家到村里举办培训班,让全村80%以上的成年人掌握至少一种致富技术,成立东关村技术和管理团队。

“家住颍河边,原是种田汉,泥腿子们闯天下,百业兴旺齐发展。”这首由周遂德作词的《东关之歌》,唱出了东关人的心声。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精神文明,东关人完成了从农民到富裕农民再到适应现代生活的文明市民的嬗变,东关社区已成为河南省文明社区、全国文化先进社区。

岁月如歌,记录了周遂德这位优秀共产党人的奋斗轨迹。一首红歌中说:“革命人永远是年轻”,古稀之年的周遂德凭借坚定的革命信仰和革命意志去拼搏、去奋斗,他初心如炬精神抖擞,凝聚继续前进的精神力量,一往无前。

编辑:金银龙崔夏爽来源:许昌日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