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9-26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禹州佛学文化璀璨,主要有两个特点,一个是遗迹众多,内容丰富:在民国《禹州志》中留有名号的古寺就有五十三座之多。有的年代久远,比如建于魏代的天宁万寿寺,建于北齐的正果寺,建于西魏的杜岗寺,建于后周的清凉寺;

有的由皇家承建,比如明代藩王奉敕创建的广通寺;

有的源自高官家庙,比如洪福寺最早为宋代丞相蔡确墓前香火院。镇地寺最早为宋代宰相晏殊庐墓处,元至正间改为寺;

有的源自名人古迹,比如张得镇的子房寺,司马徽故里的洞林寺;

有的源自上古山名,比如具茨寺,特产奇木槐三香;

有的藏有异宝,比如天宁万寿寺内有宋仁宗御书天竺唵解呾啰字偈。建于隋代的龙福寺内有高僧不腐肉身;

还有的寺庙甚至成为后世乡镇地名,比如建于金代的文殊寺,历史上至少有三次大规模重修,明代太师马文升亲自给它书碑,在当地影响巨大,以至于后来这片土地干脆就叫了文殊镇。据说此寺曾藏有佛舍利,不知真假。

禹州佛学文化另一个特点是泰斗级别的高僧辈出。因为禹州旧为夏代故都、郑韩古都、颍川旧治,在宋代以前一直是中国文化最繁华的区域之一。所以百学兴盛,高士无数,禹州籍学子治学条件特别好,也就造成了佛学的兴盛。

仅笔者所考证到的禹州籍贯的高僧就有四位:曹魏朱士行(我国第一位汉族僧人、第一位西行求法者),北魏法通(颍川褚氏后裔、三藏法师),隋代智者大师(颍川陈氏后裔、佛教天台宗祖师),唐代玄奘(颍川陈氏后裔、佛教法相宗创始人)。

而很具有禹州特色的是,这四位高僧都不是以搞宗教仪轨、宗教神秘、宗教知识而存在的寻常僧侣,而是全身心探求、钻研、实证佛学的大德。他们在各自的时代都为终极智慧的阐述弘扬开创出一条新路,成为开宗分派的大宗师。

朱士行(—),三国时期的高僧,法号“八戒”,祖居颍川(今河南禹州)。嘉平二年(),印度律学沙门昙河迦罗到洛阳译经,在白马寺设戒坛,朱士行首先登坛受戒,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汉族僧人,也是第一位西行取经求法的僧人。公元年,他从雍州(今长安县西北)出发,越过流沙的沙漠到于阗国(今新疆和田一带),果然得到《大品经》梵本。他就在那里抄写,共抄写90章,60多万字。公元年,朱士行派弟子弗如檀等,把抄写的经本送回洛阳,自己仍留在于阗,后来在那里去世,享年79岁。

法通(?—)本姓褚氏,南齐末阳翟(今禹州)人。十二岁出家,遍览三藏(佛道经典的总集),对《大品》、《法华》等佛经研究尤为精密。年未三十便为讲匠(专讲佛家的经律),学徒千里云集。前往京师(今南京),初定居庄严寺,后停栖定林上寺,平时深居简出,勤习经典,就连当时的显贵文宣王、文献王也都亲自顶礼受教(佛教徒的最高敬礼,跪地以头顶尊者的足)。三十余年间,弟子达七千余人。梁天监十一年()卒。

智顗(年-),中国佛教天台宗四祖,也是实际的创始者。俗家姓陈,字德安。颍川陈氏后裔。世称智者大师、天台大师。七岁即好佛学,十八出家学律藏,二旬通达其义。后于瓦官寺开法华经题,从而树立新宗义,判释经教,奠定了天台宗教观之基础。被时人赞为“东土小释迦”。

玄奘(年~年),唐代著名高僧,法相宗创始人,俗家姓名“陈祎”,颍川陈氏后裔,其祖父时,陈家因去东都为官,搬迁至洛州缑氏(今河南洛阳偃师)。法名“玄奘”,被尊称为“三藏法师”,后世俗称“唐僧”,与鸠摩罗什、真谛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玄奘为探究佛教各派学说分歧,于贞观元年一人西行五万里,历经艰辛到达印度佛教中心那烂陀寺取真经。前后十七年学遍了当时的大小乘各种学说,共带回佛舍利粒、佛像7尊、经论部,并长期从事翻译佛经的工作。玄奘及其弟子共译出佛典75部、卷。

赞赏

人赞赏









































白癜风能不能治好
皮肤白癜风名家治疗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