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桑晓东 文殊坑口火力发电厂,简称文殊电厂,是我国最早的一家社办坑口火力发电厂。 坑口火电厂是指建设在靠近煤矿坑口附近的发电厂。因为火力发电厂耗煤量非常大,设在坑口附近,能有效降低生产成本。文殊电厂设在贺庙,一是贺庙等附近地区煤炭资源丰富,二是紧邻蓝河支流乌溪河,有发电所需要的水源,三是靠近公路,交通便利。 文殊发电厂在禹州市文殊镇贺庙行政村境内,距市区西21公里。沿燕磨路至文殊镇贺庙行政村东部与孟湾行政村交界处西,顺公路十字路口南行50米即可到达。 文殊电厂始建于年7月,年7月机组试车投运。文殊电厂固定资产万元,有职工人。共有六任厂长,他们分别是宋广建、黄海涛、张应进、孟国强、张国亭、顾太岭。年电厂停产。 20世纪70年代,在黄海涛担任文殊公社副书记、分管工副业生产期间,文殊公社社办企业发展迅猛。在他主持工副业生产工作不到五年时间内,煤矿开放48对井口,水泥厂3座,由过去的2个乡镇企业发展到拥有陶土、机械、铸造、铝矾土、水泥等43个,年产值达多万元。然而,由于电力紧缺,时常停产,严重制约了乡镇工副业生产的发展;公社筹资万元兴建的49处大中小型水利工程也发挥不了应有的效益。为从根本上解决电力不足的问题,公社党委决定利用本地煤炭优势,兴建一座坑口火力发电厂。 据《禹州市志》记载:文殊发电厂“全厂占地面积3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平方米”。走近大门朝西的昔日文殊发电厂,看到电厂早已更换门庭,大门口左侧瓷砖粘贴的墙壁上赫然镶嵌着“禹州市锦荣发电有限公司”字样。公司大门紧闭,厂院里散养着几只山羊,啃食着茂盛的野草。院子里空无一人,在村民黄红超的帮助下,我得以步入院落。 院子北侧靠近大门处是一栋三层楼房,这是昔日的办公楼。办公楼前有一个花坛,一棵塔松高大挺拔、枝繁叶茂,树冠已超越楼顶,非常显眼。办公楼东侧是一层建筑,这是原来的餐厅。顺办公楼和餐厅中间的过道向北走,又是一排一层建筑,这是原先的仓库。 在办公楼对面,有三所高达七层的建筑,从南向北依次是1号、2号、3号发电机组楼房。厂院南侧的1号发电机组楼,是发电厂的最早建筑,为文殊发电厂立下了赫赫战功。 据《禹州市志》记载:1号“机组装机容量为1×千瓦,投资万元”。该机组系德国进口汽轮发电机组,在大跃进年代被闲置十年,从安徽望江拆迁安装,几近报废。由于资金不足,急于投产,机组安装相当简陋,投运后安全状况不佳。 据《禹州市志》记载:“文殊电厂投运初期,由于企业素质差,管理水平低,技术力量薄弱,效益不佳。年,农民黄海涛从公社农机修造厂调任电厂厂长。他带领职工艰苦创业。”“他以农民身份参加公社党委,主管工副业生产的党委副书记的身份亲自指挥电厂的创建工作。担任电厂厂长后,调整原先领导班子,加强技术培训,大搞技术改新、改造,推行不同形式的承包责任制,使企业面貌大变。实现安全经济运行,做到满发多供。年机组运行时间达0小时,比额定运转超运小时。” 为了解读30多年前的这段历史记载,我特意拜访了黄海涛老厂长。他回忆到:为了改善电厂面临的诸多困难,他当时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 一是改善职工素质,不断提高企业经营水平和竞争能力。由于电厂是农民建厂,农民管理企业,文化程度普遍偏低。为此他采取以下措施:(1)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提高决策层人员素质,大胆提拔有文化、懂技术、群众拥护的年轻技术人员到关键岗位上来;(2)狠抓技术培训,提高业务技术人员素质;(3)抓好工人文化学习和技术培训,提高职工素质。 二是实行科学管理,增强企业活力。由于电厂投运初期,管理松弛,吃的是大锅饭,工人积极性不高,缺乏责任感,导致事故多、耗能大、生产成本高、经济效益低。为改变这种状况,他在电厂结合生产实际实施目标管理,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每年制定出全厂的生产、效益目标,然后细化到岗位和个人。在具体实施方法上,结合生产特点,采取“宜包则包,宜联则联,宜定则定”三种经济承包措施。对煤场、车队、附属厂等实行经济包干。对三个发电运行值、四个检修车间(锅炉、汽机、电气、化水)实行联产计酬。 电厂对三个运行值定出安全、发电量、厂用电率、煤耗率、材料消耗、产值、利润、人员等八项指标进行考核,主要考核利润指标。当月完成指标的发基本工资,超额完成的利润,运行值留20%做为奖金,完不成的则按亏损比例下降工资。对锅炉、汽机、电气、化水四个检修车间实行定额承包规定材料消耗、设备完好率、运行周期等指标,根据指标完成情况确定奖罚。节约的奖节约部分的40%,超指标的罚超出额的20%。这些措施有效地调动了广大职工的积极性,材料耗能大幅度下降,经济效益收到较好的效果。这种用不同的经济承包方式形成目标管理体系的做法,在年受到省电业局的高度评价和肯定,并在全省电业系统通报和学习推广。 三是狠抓技术改造,保持稳定地满发多供。由于1号机组设备陈旧老化,质量差,投运后故障多,运行周期短。为改变这种状况,他亲自制定挖潜改造方案。首先从维修上下功夫,提高设备完好率。即对四个检修车间实行定额承包的基础上,增加监督职能,坚持事先对设备摸底,及时掌握运行情况,有计划地维修管护设备。对主要辅助设备如凝结器、给水泵、主油泵等实行双配套。其次是主抓技术革新改造。他先后主持重大技术革新改造22项。比如在他主持下设计制造了一套胶球冲洗凝结器装置,使凝结器能在运行中自行清洗,大大提高了汽机功效。这项创新受到了许昌市电业局和外地电厂工程技术人员的好评。他还组织全厂技术人员和检修人员攻关,对锅炉车间的除尘器进行改造,把它改为水膜式除尘器,并自行设计制造了一台高效引风机,使除尘效率提高到了96%以上。 四十年过去,1号发电机组楼早已满目疮痍,破败不堪,岌岌可危,目不忍睹。楼内空无一物,机组设备早已拆除。楼内尘埃遍地,安全隐患极大。 据《禹州市志》记载:“年电厂进行扩建,投资万元,安装了一台1×千瓦的二号机组,于次年8月投运发电。”和1号发电机组一样,2号发电机组也属于汽轮发电机组。由于找不到2号机组楼的楼道口,无法直接感受2号机组楼的昔日辉煌。 我只能走进3号发电机组楼。据原发电厂会计余超群回忆:在张应进当厂长期间的年发电厂又安装了一台1×千瓦汽轮发电机组,即3号机组,并于当年发电运行。1号机组靠人工向锅炉送煤;2号机组改为机械送煤,3号机组用皮带送煤。郭太岭任厂长期间,又上了35吨循环流化床锅炉,可以烧煤矸石,并带动2号和3号机组。 在3号机组楼内,我看到机组、锅炉等设备仍在。我顺着破败的楼梯逐层攀登,能深切感受到昔日设备的庞大,我一直攀登到顶层。站在楼顶,放眼望去,整个院落尽收眼底。厂院南的接御山依然陡峭如故,北坡茂密的植被,显出勃勃生机。从3号发电机组楼内下来,发现2号和3号发电机组楼竟有楼道相连。3号机组楼的顶部已造损害,楼内的设备完全暴露于外。3号机组楼的外墙上粉刷的“建亚公司”几个字依稀可辨。文字上面是一行英文和半个圆形的图标。再加上大门口的公司名称,可以确定的是,文殊电厂应几易其手,数次变身。 从三号发电机组楼出来,向东走,穿越花坛,看到两个破旧的圆池,池子正中间,有一个低矮的水泥柱,从外观上判断,时间已很久远。黄红超介绍,这是散热塔,但塔已拆除。在两个圆池的东部,有两个很大的方形池子,深度有2米,长度有60米,宽度有45米左右。靠北侧的池子,有规律地排列着几十根水泥柱子,我感到很好奇。黄红超说,这是冷水池,原先水泥柱安装有喷水式散热管。靠南侧的方形池,里面空荡荡的,一根水泥柱子也没有。黄红超说,这是改造后的池子,准备用作鱼塘,后来考虑到水源问题,放弃了。 我又回到散热池和发电机组楼中间的花坛旁,发现南边花坛里一棵塔松树围有1米左右,树冠比办公楼前的塔松大很多,有几十年的树龄,许是办厂初期栽种的,它应该是发电厂历史的最好见证者,可惜它守口如瓶,不肯透露半点信息。北边的花坛里是广玉兰等景观树。它的东侧有两棵柏树。 从东侧观察发电机组楼房,又能获得一些有价值的信息:楼底有两台变压器,连接变压器的电线,通过暗道排线向北延伸,在仓库后以明线对外输送高压电。 我围着发电机组楼房转到南侧,最早的仓库已废弃,房顶片瓦不留,只有几道砖墙。再向西,看到一个样式很别致的净化废气的“水磨除尘器”建筑,有两层楼高,两个圆柱并列,顶部相通。发电厂排放的废气,在这里净化后,再通过烟囱外排。除尘器的北侧是一个高大的烟囱,这是排放废气的建筑。烟囱比七层发电机组楼高很多,目测有百十米,感觉直插云霄,这是发电厂的一个标志性建筑。 出发电厂院门,南侧有一个4亩大的空地,像学校的操场。黄红超说,这是昔日发电厂储煤的地方。煤通过溜子源源不断地运送到发电机组楼。 出厂院大门,我绕外墙走了一圈,感受一下昔日文殊电厂的外部环境。外墙保持完好,多是砖砌墙。我来到南侧的外墙,孟湾村民樊富昌介绍道:临路的这段红石墙是用来挡煤渣的,过去文殊电厂的煤渣都存放在这里。我越过红石墙,发现电厂南墙西侧有一排污染严重的两层石砖混杂的洞基和砖圈洞,我粗略的数了一下,大概有二十间。樊富昌介绍,这是电厂原先排放炉灰的地方。那原先电厂职工的宿舍在什么地方?我不得而知。 为了还原昔日文殊电厂的辉煌,我查阅到《禹州市志》的有关记载:“年,该厂发电量达万度,完成产值万元,实现税利29万元。截止到年,该厂已累计发电1.12亿度,创产值.43万元,实现税利.3万元。文殊电厂一部分供给文殊、鸠山、方山、神垕、磨街等乡镇用电。使文殊乡农田灌溉面积由原来的亩增加到1.9万亩;另一部分并入禹县电网,对缓和全市(县),尤其是禹西山区的电力紧张局面起着重要作用。” “文殊发电厂开创了河南省乡级办电厂的先例。水电部和国家能源办公室曾三次专程来人视察。年4月,河南省乡镇企业表先大会上文殊电厂被列入先进企业。《中国电力报》《工人日报》《人民电业》等报刊和省、市电台、电视台先后多次报道了该厂的经验,成为全省、全国乡级小火电厂的先进典型。” 黄海涛老厂长在文殊电厂的发展过程中,功不可没。由于他的特出贡献,自年以来,他连续五年被禹县(市)、许昌市评为优秀企业家和禹县劳动模范,当选为禹州市第六届、第七届人大代表和农民企业家协会第一届理事会副会长。年被前来文殊电厂视察的水电部肖寒副部长称赞为“了不起的土专家”。同年,他作为全国第一家乡办小火电的代表参加了全国首次地方电厂会议,并在会上作了典型发言,接受各大报刊记者的采访,同时受到省市县各级领导的表扬和奖励。 转载请注明来源:禹州市三都文化 桑晓东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