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皮肤科正规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a_cjzz/210403/8811277.html 前言 为响应中国美术学院团委将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与践行“行健、居敬、会通、履远”的校训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创新创业相结合的号召,践行“两学一做”,学习艰苦奋斗精神,上海设计学院师生组建的跨专业暑期社会实践小分队于年7月深入瓷都禹州神垕作文化遗产考察与社会服务实践。 缘起神垕 在河南中部有一个被人遗忘的小镇——禹州神垕,曾经的民谣传颂着:“进入神垕山,十里长街观,七十二座窑,烟火遮住天,客商遍地走,日进斗金钱”。中国钧瓷之都神垕镇在历史上因钧瓷而繁荣驰名。早在唐代就已烧制出多彩的花瓷和钧瓷,到了北宋徽宗年间,钧瓷生产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被定为“宫廷御用珍品”。 历史上钧瓷工艺技术失传于宋代末年,元代有所仿造,明清基本失传,只有民间少数的手艺人祖孙世代相传,建国后在周恩来总理的关心下逐渐恢复烧制。并建立钧州工艺美术瓷厂等国营大型瓷厂。改革开放后神垕镇党委、政府提出“以钧瓷文化兴镇”的发展思路,强力实施钧瓷名牌带动战略,加大钧瓷宣传力度,政策引导,构建钧瓷发展平台,使钧瓷得以健康发展,使钧瓷国宝走向世界,享誉海内外。其中,钧瓷一厂自70年代就可年创汇上千万元。 作为中国美院的学生我们迫切地想去探寻这一深藏大山中曾被誉为“五大名窑”之首的神奇瓷种工艺。 中国瓷都河南省禹州市神垕镇 7月5日傍晚,在经历了日夜兼程的火车连班车的赶路后,由中国美术学院上海设计学院总支委员、院长助理孔莉莉副教授带队,队员张永超、沈源源、王林组成的中国美术学院赴河南省禹州市神垕镇钧官窑原址暑期社会实践小分队终于扛着数码设备来到了目的地“中国瓷都”。 有点“西天取经”的感觉 瓷都现状 由于各家瓷器器型相仿,缺乏创新和创造意识,产品无法适应社会需求的进步,经营模式难以适应经济环境的转型。大型瓷厂中,除了个别放弃传统工艺,主攻机械化流水线的日用瓷大厂能勉强维持生存,其它基本都闲置甚至倒闭了。积淀深厚的钧瓷文化孕育了神垕镇曾经的繁荣,如今却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慢慢离我们远去。“纵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片”的昔日辉煌也日渐式微,也不再完全是“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自然神奇窑变。分析其逐渐消逝的主要原因有三个: 首先,钧瓷窑炉结构及工艺难度的特殊性,烧制要求高,“十窑九不成”,成功率低;其次,工艺缺乏传承人,甚至有“烧瓷半年不如在富士康流水线打工一个月赚得钱多”的说法。为了生存,年青人不得不放弃传承传统工艺,选择外出打工赚钱养家;最后,在数字时代,缺乏与时俱进的文化推广与宣传手段,无法使更多人了解钧瓷文化艺术的价值,从而难以在市场经济下形成有效的产业链。 中国美院师生与关晓明先生在已闲置的国营瓷厂钧州钧瓷工艺美术厂门前合影 我们来到70年代在周恩来总理恢复五大名窑的号召下建立起来的钧州钧瓷工艺美术厂。 厂内外杂草丛生、大量废弃的日用瓷品 钧州钧瓷工艺美术厂内坍塌的老厂房 金堂钧窑作为神垕镇钧窑的三个大窑口之一,由于近几年经济状况不佳,现在已经到了入不敷出的窘境;禹州市陶瓷文化研究院拥有21座窑口,从窑的数量上可以了解到其曾经的辉煌,令人遗憾的是我们考察当日发现21座窑无一点火烧制,就连钧瓷展厅也大门紧闭,道路上更是杂草丛生,萧条的场景令人惋惜。 70年代年创汇上千万元的国营钧瓷一厂荒废的厂房 废弃的八车间老厂房 倾听需求 我们在中国钧瓷文化园考察时,据孔家钧窑讲解员介绍,这俩年整个钧瓷行情都不好,导致凡是有手头功夫的艺人都跑到外地去谋生了,神垕镇传统的钧瓷工艺和文化即将面临失传的尴尬处境。即使是像他们这样得到政府支持的大窑也只是勉强维生。 中国美术学院师生参观中国钧瓷文化园 接着中国美术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小分队又对钧瓷研究所、个人钧瓷店铺以及当地居民家做了采访和调研,得知了一些令人心痛的消息:这俩年整个钧瓷行情都不好,导致凡是有手头功夫的艺人都跑到外地去谋生了,神垕镇传统的钧瓷工艺和文化即将面临失传的尴尬处境。当地居民大多以在大型日用瓷厂流水线打工为生,因为生意不好所以工资也特别低。国营老厂大都停产,只能靠租让场地维持生计。不少店铺甚至一个月内一件钧瓷销量都没有。一些手工作坊逐渐搬迁出去改行做其它生意。目前只有少数老艺人坚守祖辈留下的传统钧瓷技艺。 中国美术学院社会实践小分队采访神垕镇“吉祥钧宝”钧瓷销售店铺 中国美术学院社会实践小分队深入神垕居民宅院了解情况 我们来到钧缘阁,与陶瓷艺术家王秋红女士提出我们的社会服务构思,王秋红女士表示她很希望能看将当地钧瓷的传统文化和工艺让更多的人了解,传统钧瓷工艺亟待创新设计。 中国美术学院师生与陶瓷艺术家王秋红女士交流钧瓷创新 学习技艺 经过一系列的考察之后,我们对神垕山中一位传统瓷器手工艺传承人—田新奇先生进行采访。田先生曾作为为数不多的当地技术专家之一受委派帮助异地恢复传统名窑工艺,他坦言非常担心如果目前的状况长久得不到改良,钧瓷文化除手工拉坯外其它传统工艺即将出现断层。 田新奇先生与中国美术学院师生在传统手工艺制瓷窑口合影 传统制瓷手工艺传承人田新奇先生的拉坯示范 传统制瓷手工艺传承人田新奇先生如数家珍般地向我们讲解古代瓷片 我们对田新奇先生的传统手工制瓷工艺进行了跟踪拍摄,并打算根据这些摄影、摄像资料,制作一部记录短片来宣传和推广传统钧瓷工艺。 中国美术学院社会实践小分队拍摄传统制瓷工艺 劳作上手 社会实践小分队成员在制瓷一线学习劳作上手的工匠精神,熟悉材料与工艺,为创新设计,服务地方打好基础。 中国美术学院社会实践小分队冒着40多度的室内高温劳作上手学习传统制瓷工艺 中国美术学院社会实践小分队成员熟悉干坯泥属性 艰苦奋斗 在考察调研与服务实践中,践行“两学一做”,学习艰苦奋斗精神,队员们勤奋节俭,学以致用。 中国美术学院师生冒着高温酷暑在窑洞中拍摄传统制瓷工艺 小分队成员在作坊炼泥 小分队成员在窑上搬运瓷坯,保持平衡是个技术活 冒着体感温度53度的酷暑实地拍摄 含着棒棒糖的勤劳洗碗工 一行四人有三位是吃不了辣的浙江人也开始入乡随俗了 提倡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精神 创新服务 经过各方位的实地考察调研,问题随之而来:如何填补优越的钧瓷文化遗产与萧条的钧瓷产品经济间的鸿沟成为本次社会实践与服务的核心。经过社会实践小分队师生的讨论,我们打算发挥中国美院师生的专业特长,在带队老师的全程指导下,运用创新设计的思路使古旧的工艺时尚起来,免费为当地窑口做日用钧瓷食器产品开发设计,创造适合现代生活的瓷器产品需求。 拟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工匠精神与当代互联网+的创新思维相结合,以美院师生的专业特长服务社会,帮助神垕钧瓷加工行业提升品牌价值。利用自身设计专业所学的知识,为推广、宣传,保护、发扬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作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采用传统黑唐钧手工艺的新食器时代美食餐具设计方案指导手稿 通宵达旦地做设计图做成了“阿童木” 采用传统黑唐钧手工艺的新食器时代美食餐具设计方案尺寸详图 黑唐钧瓷制作全程实景跟踪拍摄,经过度高温窑烧后终于见到设计成品 小分队成员因地制宜地拍摄黑唐钧美食餐具设计作品 实践展望 通过寻找对应的国际大赛,将该设计投稿到台湾国际学生创意设计大賽《新食器時代-台灣美食餐具設計》厂商制定项目,期待通过比赛的媒体传播力量,将神垕钧瓷传统工艺和文化带向世界,并为当地争取生产加工需求。 小分队成员寻找核对食器设计大赛信息 大赛要求设计出能展现台湾地方特色并运用在招待贵宾的宴席上的餐具,我们结合近日对黑唐钧特点的了解,按照大赛要求,根据上个寒假台湾环岛考察的信息与直观感受,设计了如下以“传统?手作?用心?低调?天然?健康?经典?亲民”为关键词的《秘制古法唐钧釉?禅意山水见台湾》系列餐具方案。 全套食器设计,从坯泥到釉料均采自纯天然原料,采用传统手工技艺拉坯修形,经高温烧制而成,符合台湾美食天然健康的理念。 传统手工艺黑唐钧食器设计成品实物摄影 将台湾的美食与美景融为一体,品尝美食的过程亦是欣赏禅意山水的过程。浓厚的古早味是台湾美食最大的特点,它是一种崇尚自然的态度,自然古朴成为本套食器设计的主调。正如《台湾味道》里所述,“我们品位一道古老的味道,仿佛在品味一段逝去的岁月,一段令人怀念的历史痕迹。” 钧窑是中国传统制瓷工艺的珍品,五大名窑之首。采用天然原料,经传统手工艺制作,以经典古朴沉稳端厚的黑唐钧釉色,衬托台湾美食文化的“古早”特色。 创新设计的传统手工艺黑唐钧现代食器效果图与实物图 以唐钧釉窑变工艺自然生成变化无穷的富有禅意的山水画面,表现阿里山与日月潭等具有代表性的台湾风景。除借鉴传统工艺美术器型天圆地方的理念,以及多点透视“横看成林侧成峰”的装饰布局外,还在系列产品中兼顾到中西合璧的台湾美食特色。正如《吃的后现代》中所述“Fusion”(融合、混搭)的餐饮,主要受到法国、日本料理的启迪。我们明明吃台菜,呈现方式却恍如西餐或日本料理。” 创新设计的传统手工艺黑唐钧现代食器美食应用效果图 在历经实地考察调研,采访拍摄,创新设计,制作实践后,本次中国美院赴河南省禹州市神垕镇钧官窑原址暑期社会实践小分队“中国钧瓷之都”文化遗产调研与社会服务实践活动圆满结束,我们期待未来的成果转化。 特别鸣谢 传统制瓷手工艺传承人田新奇先生 文化传播投资人关晓明先生 大刘山陶艺村魏伯涵先生 钧缘阁陶瓷艺术工作室王秋红女士 禹州市陶瓷艺术文化有限公司杨红旭先生 钧瓷文化园王震先生 金堂钧窑张世慧女士 吉祥均宝瓷器店康茹女士 及更多对本次小分队实践活动提供咨询和帮助的朋友们 图文/孔莉莉沈源源张永超 编辑:王林 如何投稿 中国美术学院团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