砂锅是我国独有的一种炊具,选材天然,烹饪过程中不会对食物引起质的变化,再加上锅壁厚实,导热均匀,能对食物进行较好的保温。小火炖煮,便可使食物在熟透的同时充分入味,丝丝入扣。作为普通的炊具,砂锅已在我们生活中被普遍使用。在我们感叹砂锅炖出美味的时候,我们的先人在五千年前,就开始享受这种佳肴了。说不定,大禹在治水之余,也会品尝一下砂锅烹饪出的美味食品。遗址里的偶遇考古发现,早在新石器时期,人们就开始使用夹砂陶,夹砂陶是新石器时期普遍使用的一种陶器,以红陶和灰陶为主,经过历代的改良,夹砂陶就变化成现在我们使用的砂锅。在禹州市钧瓷博物馆展出的一件夹砂陶鼎,正是新石器时期的珍贵文物,这件夹砂陶鼎高14.6cm,口径13.6cm,腹径44.8cm,重0.62公斤。深腹,圆底,下装饰三足用来支撑,口径下部饰有篮纹,腹颈外侧饰有附加堆纹一周。器形美观大方,平和凝练,自然古朴。这件夹砂陶鼎是我市博物馆和省博物馆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在褚河镇枣王遗址调查时偶然发现的,它距今已有四、五千的历史。像这样易粉碎的陶鼎,至今能保存这么完整,在全国的考古活动当中也不多见。这件夹砂陶鼎造型别致,装饰清晰,烧制火候较高,被鉴定为国家二级文物。砂锅怎么发明的在远古,先民过着茹毛饮血的生活。在长时间与大自然的斗争中,逐渐掌握了火的使用,并能在火上加工熟食。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定居生活的需要,人们对于烹调和盛放食物的器皿,有了更迫切的需求。聪明的先民们逐渐在生活实践中,发现黏土经过火烧之后变硬,再遇水后不会变形,储水不漏。又经过多次试验、探索、实践,创造出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陶器,这是史前时期人类的重大发明之一。但是,陶制器物在高温下容易破裂,这在一段时期内给先民们造成了许多麻烦,他们不得不寻求一种更好的材质来制作耐高温炊具。经过反复的实践,先人们再一次展示他们极高的智慧,在泥陶里加上砂子,增加它的坚固性和耐高温性,从而发明了夹砂陶,也就是我们俗称的砂锅。夏都在哪里颍河是禹州市境内一条古老的河流,在许多古籍上都对它有所记载。在生产力低下的远古时期,人们常选择傍水而居,以利于生存。清澈的颍河水温文尔雅,平缓的河岸土质肥沃,成为人类首选的居住场所。据考古发现,禹州境内颍河两岸,已经发现的新石器时期的文化遗址有30多处,顺河而下,不到米,便有一处新石器时期的文化遗址。发现夹砂陶鼎的枣王村遗址正是这个时期的一处遗址,并且所处时期最早。其中瓦店遗址规模最为庞大,被专家推测为夏朝时期都城性质的遗址。众多遗址和文物的发现,为禹州是夏朝故都提供了有力的证据。禹州古人怎么生活?我们禹州的先人在悠扬的颍河两岸,点点簇簇,搭着一座座虽简陋却温暖的茅草屋,屋旁或是麻地连绵,或是粟田接垄。穿着舒服麻布衣服的男女老少们,每天或是种田或是纺麻。有时下河捕鱼、有时上山打猎,日子过悠扬而惬意。日复一日,人们用来煮饭的鼎也在不断地改进和发展,材质上从夹砂陶鼎发展为青铜鼎,它的作用也发生了从炊具到王权象征的演变。鼎和禹州有哪些关系?四千多年前,夏启在禹州举行“钧台之享”,无疑是历史上最大一次王的盛宴。在这场盛宴中,负责装盛煮肉、烤肉、蒸肉的器皿就是“鼎”。因为鼎中盛装的是这场国宴的主菜,所以鼎的身份最为贵重。特别是进入商代,中原的文明、中国的文化走上了青铜器时代的巅峰,青铜之鼎因原料、工艺的变化,其形制、体量也发生了极大的改变,有圆腹,亦有方腹。有三五十厘米高阔,如陶鼎大小的;亦有超过一米之高阔的大鼎。现在存世的最大之鼎,是出土于安阳殷墟的“后母戊大方鼎”。《史记》载:“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象九州。”于是,夏、商、周三代相传,九鼎便成为镇国之宝。鼎也自然成为祭祀之礼器,饮食之重器,只在宏大的宴飨中用以招待贵宾或祭祀祖先、神灵,甚至作为象征国家权力时出现。夏商周三代历时近两千年,政治中心、经济中心以及文化中心都在中原地区,鼎就象征着中原,代表着天子的权力。因此,就有了诸侯“问鼎中原”的典故。后来,“鼎”成了象征国家、天子权力的国之重器,窥伺中原权力、挑战天子之位,叫“问鼎中原”;科举考试殿试名列一甲,叫“鼎甲”;登上帝王之位,叫“鼎命”;成就帝王大业,叫“鼎业”;家里富足,就叫“钟鸣鼎食之家”。从一万年前的远古时代,到现代文明快速发展的今天,陶器始终没有离开过人们的生活。从原始陶器到现代的陶制工艺品,其古朴简约,自然的艺术风格为历代人们所喜爱和崇尚。我们很难想象,先民是怎样利用自然界中的泥与火制造出这样精美实用的物件,以致流传至今,影响着今天我们的生活。 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