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3/25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冯光,中共党员,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博士后,硕士研究生导师。医院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区主任,医院神经外科危重症救治与质量管理中心主任,医院脑损伤质控评价中心主任,医院脑死亡判定工作组执行组长,中国志愿医生河南站联络负责人。

志愿实习记者:胡羿霏(中国传媒大学级播本)

年对于河南省来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面对“7·20”特大暴雨灾情和新冠肺炎疫情的双重挑战,中国志愿医生河南站联络负责人、医院主任医师——冯光医生迅速组织并加入抗洪抗疫志愿队伍。抗洪期间,冯医生医院危急重症患者的航空转运及救治工作,亲自带领科室内的志愿医生奋战在直升机起降平台转运一线。同时,冯医生召集多方力量群策群力制定灾后重建及防病防疫工作方案,发起以“义诊、帮扶、救灾”为主要内容的“中国志愿医生行动——河南卫辉站”A行动。虽然该行动受河南省新一轮疫情影响被迫暂停,但医务工作者并没有因此停下志愿服务的脚步。他们一方面主动组建医疗队,坚守在各抗洪救灾安置点一线;医院搭建的互联网智慧平台开展线上“云行动”,医院余家。

“带不走的云陪伴”

抗洪抗疫工作结束后,冯医生又组织团队先后前往周口淮阳县、许昌禹州市等地开展行动,对当地百姓进行义诊并组织召开学术论坛等医疗培训活动。

与此同时,冯医生还将目光聚焦在了河南省“三山一滩”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结合卫辉市的受灾情况以及太行山区医疗条件相对落后的现状,首先在卫辉市唐庄镇南社村、唐庄镇仁里屯村、唐庄镇西代庄村、李源屯镇西口村、后河镇李亨屯村5个项目点实地考察调研,向北京凌锋公益基金会申请设立了“康复健康小屋”。

截至目前,小屋内医疗设备已全部落地,团队还通过“结对子”的方式在村医、医院康复志医院康复志愿医生之间构筑起了一条上下联系的纽带,使得康复治疗流程更加规范高效。

冯医生认为,建设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需要多元化思维。一方面,提升当地医疗水平是队伍建设的内生动力。得益于我国医联体的建设与完善,村医的生计问题得到保障、工作理念得到更新、志愿热情得到提升,学习先进技术、提高诊疗水平成为了他们的心声。正因如此,参与志愿服务成为了一项村医实现自我提升、村民得到切实福祉的双赢举措。另一方面,村民们在接受线下义诊后,还可以通过线上公众平台进行继续问诊和后续复诊,中国志愿医生团队也实现了“带不走的云陪伴”。

“在自然困境面前,每个医生都是志愿者”

在谈到团队中的其他志愿医生时,冯医生倍感欣慰。作为冯医生工作中的同事、志愿行动中的同仁,医院副主任医师韩冰莎在行动中一直是工作骨干。韩医生不仅有着极高的职业操守,而且在行动记录与文案宣传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韩冰莎同志在行动中默默付出了许多努力,她不怕吃苦、不求回报的奉献精神值得每一位医生学习”,冯医生在采访中说道。真诚朴实的村民们常常会给前来义诊的医生送去家乡土特产,也会通过线上公众平台对其表达感谢,信任与感动在医患之间暖心流淌。无独有偶,中国志愿医生栗艳茹在一次学术会议的返程高铁上成功救治了一名癫痫症突发患者。栗医生的敬业与专业受到了动车组人员的一致赞赏,再一次擦亮了中国志愿医生的名片。

“在自然困境面前,每个医生都是志愿者,他们都主动为自己赋予了志愿服务精神。”这是冯医生自年加入中国志愿医生以来最常有的体会。在谈到下一步的工作计划时,冯医生表示,去年受各种客观因素的制约,许多行动只能在线上进行。希望今年能够在线下继续跟进“康复健康小屋”等项目的落实情况,同时通过实地调研,能够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三山一滩”等贫困地区百姓的真实需求,切实提高贫困地区人民在医疗卫生方面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将志愿服务扎扎实实落到实处。

“以一灯传诸灯,终至万灯皆明”。

采访最后,冯医生也对崭新的一年提出了新的期许:“希望能有更多医生加入到我们志愿服务的队伍中来,让河南各地有需求的百姓都能看到我们中国志愿医生的身影。也希望新冠肺炎疫情早日云开翳散,祝福我们伟大的祖国海晏河清、万象升平!”



------分隔线----------------------------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