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家白癜风医院治疗好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 提到“三粉”,人们自然会想到红薯的延续产品——粉条、粉皮和粉面。河南省禹州市的红薯“三粉”制作历经了数百年的发展、改进,形成了独特的“三粉文化”。特别是禹州粉条制作技艺还入选了许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位于禹州市西北部的花石镇充分发挥区位和传统产业优势,抢抓发展机遇,强力推进“三粉”产业发展,逐步形成了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的产业格局。 年12月26日上午,笔者应邀驱车沿许登公路西行22公里来到了花石镇。镇农业服务中心主任张兆新提前在镇政府门口迎接我们,隆冬时节,天气虽冷,但张主任的热情让我们忘记了严寒。在他的带领下,我们首先来到了白北村,走进了一个粉条加工车间。 呈现在笔者眼前的是一片生机勃发的画卷。七八个工人正围着转动的机器忙碌着,煮粉糊化、搓揉、打浆、过滤、捞粉、冷却、上挂、晾晒成形……我们目睹了红薯粉条井然有序的加工过程。 “我做粉条,最初是跟着父亲干,那时候是纯手工制作,一年能卖2万多块钱,解决温饱不成问题。后来,在镇政府农业服务中心的大力帮助下,通过益农互联网平台,客户需求量增大,我就修建了厂房,买了这台机器,从村里招来了十几名工人一起干,如今,粉条加工大大改变了我们家庭的状况,生活质量也提高了。”谈到红薯粉条产业给大家带来的好处时,村民王怀锋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 张兆新介绍说,今年45岁的王怀锋,加工红薯粉条已有30个年头了。别看现在他说到红薯粉条喜形于色,但在上个世纪末,由于地处偏远,交通条件差、文化相对闭塞,白北村不仅远离了城市商品经济大潮的影响。劳动力大量外流,农作物种植品种单一、管理粗放、经济效益低,一度成了白北村村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严重障碍。后来镇政府加大了对“三粉”生产加工的扶持力度,建立了益农信息平台,鼓励村民创业发展,品牌的推广大大提高了花石粉业的知名度。 在河东张庄村,我们参观了“禹冠”和“老张家”三粉加工厂,他们都是以自己磨制红薯生产粉面,进而加工精包装粉条、粉皮和焖子,占地面积平方米的三粉加工企业。 内部设有红薯加工粉面澄清池、食品安全监测室、技术培训室、商务信息服务站、粉条生产加工车间、办公室、包装车间、更衣室、成品库、原材料库和消毒室,配备食品安全检验监测设备和商务信息服务设备。 “厂房是年新建的,这套设备投入使用后,加大了我们龙头企业牵引力度,对粉条、粉皮进行了精加工和精包装,这样不仅提高了产品档次,而且提升了粉产品的经济利润。”禹冠三粉加工厂厂长张贯召介绍说。 下午,张兆新专门带领我们来到冯庄村,观看传统纯手工粉皮制作过程。在一个四十多平方米大的简易木棚里,一口用石头、废砖块垒起的大锅周围,四个村民准备就绪,一个人专门在炉灶里投放干柴,待炉火旺盛,大锅里的水达到一定温度后,其他几个人就开始了大锣里倒粉糊、旋转、凉水冷却、晾晒等制作过程。不到半个小时,外面多平方米的空地上晒满了粉皮。 “这种手工制作粉皮的技艺是老祖辈们传下来的,别看条件简陋,但纯手工粉皮不添加任何化学制剂,晶莹透亮,口感好。很受大家欢迎!”中间休息时,村民王铁有拿起一块晒干的粉皮照着太阳让我们看,并自豪地说。 据张兆新介绍:花石镇的粉条、粉皮产业已有上百年的历史,最早都是自己种植加工、自己利用各种交通工具在方圆50公里的范围内进行销售,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如今一部分有经济头脑的年轻人,通过各种互联网平台,已将花石的粉产品打出禹州走向全国,并且研制出了具有独特配方的禹州特产——焖子,形成了“禹冠”“老张家”和“华禹景硕”等多个知名品牌。粉条、粉皮产业主要集中在河东张庄、冯庄、白南、许屯和白北五个行政村。 花石镇本着“面向市场、依靠科技、打造绿色有机品牌、带动农民致富”的思想理念,以资源重组为纽带,以产权流动为载体,进行双向整合,通过规范化、标准化的管理,机械化、专业化的技术,绿色、有机的品牌,努力打造“中国粉条第一乡”的产业化经营模式。 据了解,为做大做强“三粉”这块‘蛋糕’,花石镇政府开通了网上“一站通”业务,成立了粉产品专业合作组织,引进了龙头企业,并培养了一大批粉产品经纪人。 如今,花石镇现有粉条、粉皮生产企业和加工户38家,其中粉条22家,粉皮16家,年加工粉条万斤,年加工粉皮60万斤,年产值达1.1亿元,年平均利润率为10%,年可创利润万元,已经安置个左右富余劳动力。 “今后,我们将立足传统优势,把发展壮大民营经济作为振兴富民强镇的重头戏和突破口,坚持“铺天盖地”扩总量,“顶天立地”上档次。以营造环境为先导,以支持扶持为核心,以政策引导为手段,以协调服务为保障。大力发展粉条、粉皮经济,制定出台一系列惠民政策,帮助和扶持更多从事粉条、粉皮民营企业,让花石三粉文化品牌在全国各地叫的更响!”在谈到对三粉行业发展的思路时,花石镇主抓农业的罗建章副镇长很自信地说。(张昆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