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余世诚 图:网络 慷慨就义的共产党人宋聘三烈士 宋聘三烈士四十八岁短暂的一生,既是绚丽多彩的一生,又是惊天动地的一生。可以用这几个关链词叙之、颂之、悼之: 清末秀才 据民国《禹县志·山志》记载,具茨山之阳有朵耳山,朵耳山南掘地三尺有清泉,名曰浅井,浅井村名也由此而来。村中央最为明显的标志就是一眼大口井,井深一丈有余,而水面离井口近在咫尺。 在井的周围近多平方米的地方,有宋家大院,共有8套或三进或两进院落,房屋达多间。年10月24日,宋聘三就出生在这宋家大院的一个富裕农民家庭。 宋聘三,原名五诏,号话删,笔名爱爰轩。父亲宋曰修,自幼读书,后经商起家,一生为人厚道,品性正直;母亲李氏以俭为本,在操持家务之余,从事田间劳动。宋聘三自幼受父母亲优良品质的影响,养成为人忠厚、好学上进和敢于驱邪扶正的刚强性格。 聘三少时在本村入塾,先后拜田老四、王槐道(举人)、李时灿(进士)为师。他勤奋好学,刻苦认真,研习《论语》、《左传》,十几岁读通四经五书,并对诗赋书画颇有造诣,二十岁和本村学友宋之栋同时考为清光绪年间秀才。 他聪颖博学,擅长文辞、考古并善书法、篆刻,求者甚众。他思想激进,对新思想、新事物接受很快。在青年时代,就积极宣传反对迷信、反对封建的思想,并率先剪掉了长辫子,极力反对女孩子缠脚,在当时青年中影响很大。 年,宋聘三考入京师大学堂(北大前身),目赌慈禧专制,政局腐败,列强侵略,赔款割地,民族危亡。宋聘三对当时社会时弊及清政府昏庸的政治生活极端不满,虽有报国安民之志,却无施展之地。 在他迷罔之际,孙中山先生组织的中国同盟会于年在日本东京成立,确立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纲领。宋聘三看到了一线希望,很快接受了孙中山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影响。 年,宋聘三为探求救国救民的真理,远离国土,奔赴日本东京法政大学深造,他精读了《英国近代史》、法国孟德斯鸠著的《法义》、《民法》和《万法精理》等书。多次拜见旅居在日本的孙中山先生,聆听教诲,进一步坚定了探求真理、拯救国民的志向,并积极加入中国同盟会。 从此,他有更多的机会接触进步青年学生,广交各界人士,阅读进步报刊,受到革命的熏陶。回国后又在上海劳动大学进一步受到进步思想教育,眼界大为开阔,决心投笔从戎,立志为改革社会而奋斗。 由于他勤奋好学,革命事业心强,孙中山多次派他到上海、广州等地做联络发展同盟会会员的工作,尔后又长期在上海主持与筹建"中国公学”的捐款工作,参加”竞业学会”,主办”竞业旬报”,宣传孙中山的民主革命思想,为辛亥革命做准备工作。 孙中山的追随者 年,正值辛亥革命前夕,宋聘三被派回河南,与同盟会会员张仲端等秘密组织以推翻清朝为目的的武装起义,虽然由于叛徒告密,组织被破坏,起义领导人张仲端被杀害而失败,但宋聘三的革命思想却得到了升华,使他认识到要推翻清王极的统治,只靠少数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号召人民大众形成全国规摸的运动,革命才能获得成功。 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获得成功,推翻了统治中国二百多年的清王朝。翌年,建立了"中华民国"。宋聘三满怀信心寄希望于新的政权,能够国富民强,就连自己的两个儿子也先后起名“富民”、"富国”。 不久,他受孙中山派遣,二次回河南与进步青年于化卿一道赴陕西运送武器及其它军用物资,行至灵宝事泄,化卿被害。宋聘三遇此挫折不灰心,不气馁,对革命充满必胜信心,毅然参加了孙中山领导的反袁独裁的“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和“护法运动”。 民主斗士 一九一九年"五四"运动爆发后,他受到青年学生爱国思想的影响以及新文化运动的启迪,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使他进一步看清了旧中国的黑暗,憧憬光明的未来。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使他朦胧地看到世界和中国都处在急剧变化中,看到人民群众的力量,看到了祖国的前途和希望。他在工作之余,如饥似渴地学习《共产党宣言》、《新青年》等革命书刊,探索拯救中华民族危亡的真理和救国新路。 一九二四年一月,孙中山在中国共产党和共产国际的帮助下,在广州召开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宋聘三作为孙中山的指定代表参加了大会。在这次大会上,共产党人李大钊、林伯渠、毛泽东、瞿秋白等被选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和后补执行委员,大会通过了新的国民党党纲、党章,还通过了由共产党人起草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 一月二十八日下午,“一百七十六号”代表宋聘三登台向大会作了《河南政治和党务报告》的发言。这次会议改组了国民党,正式确立了孙中山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实现了国共合作,接受了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反帝、反封建的主张,并决定于同年五月创办“黄埔军校”。广州成了当时全国革命的中心。宋聘三面对大好形势感到中国有了希望,一时欣喜若狂,激动万分,当即把在广州买的端石园砚上,刻下"日月砚"三个篆体大字并配诗文以寄情。 大会期间,宋聘三感到荣幸的聆听了共产党代表李大钊等人的大会发言,更坚定了他革命到底的决心和信心,于是挥笔在自己大会留影的照片上题诗以表素志: 奔走号呼四十四年, 而今代表到南天; 造成三五拼腔血, 继续前贤觉后贤。 一九二四年一月二十四日,孙中山下令筹备黄埔军校,随即在各地招考学生。二月十日,学校分配各省招生名额,拟定第一期招生三百二十四名,其中河南十名。因当时国民党在北方处于秘密状态,不宜公开招生,就指派国民党"一大”代表回原籍招生。宋聘三和刘积学问到河南后,立即找到中州大学(今河南大学)教学的老同盟会会员魏松声,让其物色德才兼优的先进青年。 后来,河南青年侯镜如、王之宇、郭安宇、刘希程、刘先临、仝仁、李正韬、肖酒、赵效统、田角民、蔡仁民等共十一人赴黄埔一期学习。从这些青年后来成长的道路来看,多数人能够为国家和民族为利益奋斗。 如侯镜如曾任民革中央副主席、黄埔军校同学会副会长,为祖国的统一呕心沥血;刘希程曾任河南省政协副主席;王之宇曾任江苏省苏州市政协副主席;郭安宇成了中共禹州党组织的最早创建者;赵效统一九二七年在北伐杭州之役中光荣牺牲。 一九二五年初,陈炯明叛变革命,孙中山一度遇难,宋聘三积极投入保卫总统府的战斗。并在樊钟秀建国豫军参加了讨伐陈炯明的斗争;由于他舍生忘死,忠于孙中山的三大政策。深受孙中山的器重,亲自赠授他“三等文虎勋章"和一枚椭圆形象牙雕刻的像框,框内装有孙中山像,以表彰他的功勋并作纪念。 一九二五年三月十二日,孙中山不幸在北京病逝,宋聘三以国民党的一位元老和河南代表的身份赴北京参加了守灵仪式和追悼大会。 共产党人 宋聘三参加国民党“一大”后,回河南一方面按照大会精神积极发展党员,一方面努力开展各项活动。他和共产党人冯品毅、唐际盛等密切合作,使河南国共合作的局面逐渐形成,工农和学生运动蓬勃发展,国民党的组织也迅速壮大。宋聘三在与共产党人的接触和合作中,使他清楚地看到共产党是真正一心为了劳苦大众,只有共产党来领导革命,中国才有希望,中华民族才有希望。 当时,国内形势在也发生着急剧变化。随着共产党不断发展壮大,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右派势力开始蠢蠢欲动,违背孙中山三大政策,背叛革命。宋聘三对国民党右派倒行逆施的行为非常气愤,坚决不参加蒋介石组建政权的工作,以国民党"一大”代表的公开身份进行斗争。 同时,在中共豫陕区委的领导下,经受了共产党在艰难岁月对他的严峻考验。在一九二六年春经中共豫陕区委军事运动委员会委员、信阳中共党组织负责人郭安宇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开始了他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的革命生涯,揭开了他生命史上最光辉的一页。 这可真是历史的缘份。当初,是宋聘三从广州国民党“一大”带回了黄埔军校在河南招生的计划,才使得河南禹州的学子郭安宇有机会进入黄埔一期深造,并在此加入了中共党组织。 而后,禹州籍的第一名共产党员郭安宇在信阳又介绍了比自已年长十八岁的宋聘三加入了共产党,又双双回到禹州,为故乡的共产主义星火燎原添薪加柴。 禹县党组织领导人 入党后,宋聘三牢记入党誓言,以崭新的姿态投入了反对国民党反动势力的艰苦斗争,决心把自己的全部精力和智慧奉献给党的事业。他从不居功自傲,不以国民党元老和"一大"代表自居。而是从头开始虚心向年轻同志学习。他常说:"别看我年龄比你大,但我是个新党员,党组织有什么指示,尽管让我去做,我一定完成党交给的任务"。 一九二六年春,宋聘三受党组织派遣,秘密回到家乡担任中共禹县党组织负责人,并负责禹县、密县、新郑、许昌、登封等五县党的联络工作,多次召集五县党内同志到禹县城内龙庭后街宋聘三住所开会,传达上级党的指示,交流各县发展党组织和开展对敌斗争情况,总结经验教训,制定党的活功计划和对敌斗争的方针。 一九二六年二月,宋聘三积极遵照党的指示,秘密和郭安宇一起组织党员发动农民以及知识分子,以反抗苛捐杂税,改善人民生活为目的的罢课、请愿、示威。为了争取更多农民群众参加斗争,宋聘三提出了“有饭大家吃、有活大家干”、”打倒贪官污吏,打倒土豪劣绅"等口号,向土豪劣绅作斗争,揭露宋十三(曾任伪禹县县长)、商会会长梁乾元、土匪首领王殿华等人的反动罪恶,使他们敲诈勒索、惨害百姓的手段有所收敛。 一九二七年五月,宋聘三和郭靖宇、郭春官等人商议酝酿成立了“禹县农民协会”,刻制了"农协"印章。很决发展了十余名进步青年加入农会,选举郭靖宇为县农协主席。一九二七年秋,中共党员、豫西别动队总指挥张之朴和夫人顾效颜,被国民党当局通缉,逃禹避难。 宋聘三冒着生命危险,置个人生死于度外,将他们夫妇安排在自己老家浅井村,生活上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亲自传递书信,与党组织进行联系,直至二人安全脱险。 "四.一二”后,蒋介石大肆屠杀共产党员,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一九二七年六月,冯玉祥与汪精卫、蒋介石密谋合作,共同反共,迫使中共党组织由公开活动转入地下秘密活动。 这时宋聘三根据党的指示在县城龙庭后街和槐荫街王家先后召开党的秘密会议,为反抗蒋介石叛变革命,屠杀人民的罪恶,号召工农起来砸烂旧世界,建立新社会。 他在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前途时说:革命的失败是暂时的,革命不是一帆风顺的,但马克思主义学说乃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论。长期的斗争实践,使他深深感悟到"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的道理。 一九二七年冬,为了响应上级党的号召,壮大革命力量,培养青年骨干,宋聘三医院、福音堂和龙庭后街等地举办"读书会”,宣讲马列主义和苏联十月革命成功史。 一九二八年初,国民党禹县县长魏宗太在县政府审案大堂里召开县里各机关头头以及知名绅士几十人参加的大会,宋聘三借人已到齐,尚未开会之机,突然站起来当众发表演说,公开指责:"国民党都是新官僚、新劣绅,土豪劣绅都不是好东西,革命不能向后转,要起来干......”。宋聘三极端仇恨国民党反动派背叛孙中山的“三大"政策,经常以国民党”一大”代表和国民党禹县县党部委员的公开身份,同反动势力作斗争。 革命烈士 一九二八年二月下旬,宋聘三在城内龙庭后街家里主持召开了周围几个县中共党组织负责人参加的会议。决定继许昌司堂农民暴动之后,在禹县组织农民武装斗争,铲除上豪劣绅、贪官污吏、分田地给农民。会议经过周密布置,各县分头发动和组织农民武装,联合红枪会、庙道等农民义军,宋聘三亲赴不满蒋介石独裁的国民党赵振江旅去做争取起义的工作。 一切准备就绪后,宋聘三暗中指挥,农历三月一日凌晨,各路农民武装隐蔽开赴禹县城郊指定的地域。一声令下,数千人的武装围向县城四关,城上守敌如惊弓之鸟,城下义军杀声震天,起义农民强烈要求守城军阀马士彬交出梁乾元、王殿华等九十三名民愤极大的首恶分子交人民公审,并镇压了外逃的大劣绅边壮卿。 后由于国民党郑州驻军的大批增援,敌我力量悬殊过大,致使持续十七天围城斗争暂告失败。这次围城斗争虽然失败,却给国民党禹县当局了以沉重打击,同时也使广大群众看到了自己力量之壮大,在广大人民心中燃起了永不熄灭的革命火焰。在禹县人民革命斗争史上谱写了光辉的一页。 一九二九年一月十一日,国民党禹县党部以开会为名,将宋聘三以"共党”嫌疑逮捕。在县城扣押期间,宋聘三经受了敌人的严刑拷打、审讯逼供和诱感,丝毫没有泄露党的秘密,当敌人质问他:"你为什么由国民党的一名元老变为忠实的共产党员?”宋聘三慷慨陈词:"当年跟随孙中山南征北战为的是实现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为的是实现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而今天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右派背叛孙中山的三大政策,与人民为敌,事实证明,共产党才是一心为劳苦大众的,你们是不得人心的.....”。 敌人恼羞成怒,对宋聘三施加酷刑,但他横眉冷对,威武不屈,以无比坚强为意志战胜了肉体和精神的折磨使敌人又恼、又恨,却又束手无策。无奈只好秉其主子军阀韩夏渠的指示,连夜将宋聘三押往开封省府。 翌日,国民党禹县党部又派警察到龙庭后街宋聘三家里搜查,收出一箱马列主义书籍和共产党的文件、书报、农协图章以及反蒋材料,并将其妻赵氏,长子国民押往县府进行审问毒打,后经多方营救才使他们母子救出,但妻子赵氏出狱不久却含恨而死,长子富民了患上了终生不愈的精神病,次子富国未满周岁,无依无靠。 宋聘三被押送省府开封后,军阀韩复渠对其严刑逼供,企图从宋聘三身上得到党的机密,可是,宋聘三坚贞不屈,怒目逼视。敌人见硬的不行,就采用封官许愿、软硬兼施的手段,宋聘三看穿了敌人的阴谋。 他面对残暴的敌人大声驳斥:"要杀就杀,何必啰嗦,杀了我一个,还有千千万万个后来人为我报仇!......"不久,韩复渠榘令其部下将宋聘三杀害于开封宋门外大街。刑前,宋聘三望着苦难中的同胞,昂首挺胸,神情自若,面对悲愤的人群高呼:"打倒国民党反动派!打倒蒋介石。中国共产党万岁。”英勇就义。 宋聘三四十八年间,由激进的民主主义者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由正直的旧知识分子成长为共产主义战士,给予我们了许许多多的思考和启迪。他为我们后来人,特别是知识分子树立一个光辉的榜样。 改革开放后的年7月,河南省民政厅经反复调查核实,批准宋聘三为革命烈士。年3月1日,国家民政部颁发了宋聘三的《革命烈士证明书》。 宋聘三同志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那种为革命忠心耿耿,为人民忘我牺牲的可贵精神和崇高品质,将永远活在我们心中。他的光辉业绩将永远激励着广大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继续前进! (宋聘三烈士的事迹,在禹州大地广为流传,文史资料 颇为丰富,此文集锦而成。、2、28于七石斋) 转载请注明来源:禹州市三都文化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