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1/18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问诊乡村振兴》是中质文旅推出的一档节目,面向全国各地的乡村,展开问诊活动。第一季计划由我们的专家深入探访个乡村,通过实地调研问诊,为乡村解决乡村振兴的当下困境,帮助乡村寻找乡村振兴的最适合路径,并与乡村建设者共同制定全方位的乡村振兴解决方案。

第二期,我们深入探访了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艾庄!如果您对我们的节目感兴趣,欢迎在后台留言,我们将第一时间与您联系。

据《许昌县地名志》记载,艾庄是由艾、海两姓人建村的,艾姓多过海姓,故名艾家村。

艾庄回族乡是许昌市3个少数民族乡之一,乡域面积为13.5平方公里,总人口1.万人。其西边是禹州市郭连镇,北接长葛市石固镇,境内的鲁湾村因与禹州、石固接壤。

一、艾庄乡村振兴的文化依托

1、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年12月,艾庄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艾庄回族乡是建安区一个历史悠久的乡镇,是许昌市3个少数民族乡之一。这里还有远近闻名的民间文化艺术奇葩——艾庄铜器舞。铜器舞是清朝中叶发源于许昌市艾庄回族乡的汉族舞蹈,距今有多年历史。年8月,艾庄铜器舞成功申报为河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据说,清朝时期,为祈求老天降雨,便有了举办求雨仪式的铜器社。铜器舞开场的节奏,被称作《铜器冒》,高潮的节奏叫《护心镜》,最后的节奏叫《黑虎下山》。高潮时的动作包括抛槌、举锣、飞镲、扬拨等等。铜器舞表演最大规模时有多名舞者,声音可以传到十里之外,场面非常恢弘。

艾庄铜器舞

2、古庙会

艾庄社区居民主要由艾、海、丁三大姓氏组成,历史上,艾庄人喜欢从事屠宰和皮毛加工生意,每年3月3日古庙会,艾庄的皮毛、骨制品都很受欢迎。农历三月初三举办的是天宝宫会,会址原在天宝宫,后来由于文物保护的需要,古庙会不再放在天宝宫举行。农历九月十三的古会是关帝庙会,会址在艾庄。

关帝庙会

3、儒风传家的袁庄社区

艾庄的袁庄社区是一个文化厚重的村落,至今已有多年历史。《许昌县地名志》记载,相传,明初,徐、范、袁三姓由山西洪洞迁此建村,名徐范庄。

袁庄社区多的是儒雅文人,这里的一位文人王子祥曾经于年建了一个施茶亭,位于袁庄东南坡五条路的交会处。《袁庄村志》记载“母染重疾愈后,为积德行善兴建茶亭一座,置田三亩五分,供施茶公自耕自食,免缴皇粮。”“施茶人于海雷,每年盛夏在亭内施茶,供过往行人和乡间种田农民解暑纳凉。”

这个小村子名人辈出,村里先后出过2名举人、9名秀才、1名儒生生员和数十名贡生、监生。

4、牛氏祠堂

艾庄回族乡有个大牛村。大牛村里的牛氏祠堂,保存有清代、民国等时期的石刻族谱,里面记载了牛氏族人繁衍生息的历史。牛氏祠堂建于清代,20世纪50年代成了村办学校。

大牛村的牛氏族人是从鄢陵迁移过来的。牛氏祠堂也是牛氏族人寻根问祖的地方。

5、杜宋社区的武进士

杜宋村的宋姓人是明洪武年间从山西洪洞迁来的。宋明都的后人宋焕生和宋文顶至今还在村子里。宋明都曾在广东担任过武官。宋明都练功用的刀都有多斤。

《许昌县志》记载,宋明都为清光绪乙丑(公元年)科武进士,曾任广东南韶连镇中衡游击。宋明都被葬在了村西南角,周围的村民都喜欢叫他“宋大人”。

6、天宝宫

天宝宫位于许昌市西北二十五公里的许昌县艾庄乡艾庄村北。据《许州长社创建天宝宫》碑文载:南宋理宗嘉熙四年(年)创立天宝观。元世祖至元六年(年)改观为宫。天宝宫占地面积2万平方米,坐北朝南。中轴线上原有建筑依次为山门、拜亭、岳王殿、关圣殿、老君殿、玉皇殿、雷祖殿、三皇殿、真武殿。宫内现有元、明、清碑刻50多通,元朝时期的石碑5通,其中年的《大元宣谕圣旨之碑》为八思巴文与汉文对照。八思巴是藏传佛教萨迦派的第五代祖师,八思巴文是元朝忽必烈时期由“国师”八思巴创制的蒙古文字。天宝宫的八思巴文石碑是元朝历史的活化石。

天宝宫

二、艾庄乡村振兴的产业路径

1、提升格局,对接郑州都市圈建设

近期《郑州都市圈交通一体化发展规划》的出台,使得南北方向发展成为郑州都市圈建设的重要方向。许昌正好处在这条南北轴线上,郑许融合将成为未来发展主流。

同时,根据《郑许一体化发展规划(—)》,未来将构建了“一轴双核三区”的网络空间格局:“一轴”,即郑许纵向发展轴;“双核”,即郑州中心城区和许昌中心城区;“三区”,即依托郑许一体化主轴,突出周边区域特色,构建生态养生功能区、产业转型和都市体验功能区、生态物流融合功能区3个特色功能协同区。

艾庄具有良好的生态优势,借势《郑州都市圈交通一体化发展规划》和《郑许一体化发展规划(—)》,将有可能打造成为郑州都市圈中重要的生态休闲度假胜地。

郑许一体化发展规划(—)

2、接好地气,助力中原森林城市群建设

早在年许昌市委、市政府印发了《许昌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年)》。规划中指出:到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人民生活更为富裕,产业发展与人民生活同步改善、人居条件与生态环境同步建设、农耕文明传承与现代社会文明有机融合,美丽乡村建设成效显著,建成中原森林城市群的“绿芯”“花芯”。

艾庄作为一个以农耕文化为传统的乡镇,具有建设“绿芯”“花芯”的有利条件。通过大力发展农林畜产业,既能够发挥艾庄的传统优势,又能够有效对接许昌市的建设目标。

3、守好初心,以产业振兴带动文化振兴

许昌市连续多年被评为全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先进市。在硬件条件越来越好的时候,精神文明建设就显得更加重要。艾庄的产业发展必须建立在精神富足的前提下,才能形成可持续的发展局面。

未来的艾庄,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把文明风尚、家风建设有机融入美丽家园建设的过程中,形成产业促文明、文明促产业的精神物质双赢局面。

4、产业联动,形成“农业+旅游+文化”融合发展局面

艾庄拥有良好的农业发展基础,也拥有良好的文化传承,如何有效激活文化资源?如何实现农业资源、旅游资源、文化资源的融合发展?这成为了艾庄实现产业转型的重要突破口。

未来,要以旅游业为引擎,借助旅游业的产业平台,充分激活农业、文化的产业要素,打造出艾庄独特的农、文、旅融合发展模式,培育出几个集菜园、果园、生态园于一体的综合型产业扶贫基地。

5、一村一品,实现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升级

经过多年的努力,艾庄村已经逐步实现了脱贫攻坚的目标。目前来看,需要在脱贫攻坚的基础上,继续坚持一村一品的路子,探索出乡村振兴的新方法、新模式。特别是要针对每个村的具体情况,制定具体的乡村振兴规划,为每个村的发展画出具体的路径图和施工图,让每个乡村都能够形成自身的特色产业。



------分隔线----------------------------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