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6-22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文丨姚建平

写下这个题目,眼前浮现的是张自立先生十六岁初登三尺讲台时以其书写的仿影赢得比自己年长学生叹服的情景;是张自立先生讲起自己的老师张玉耑先生时崇敬挚爱的赞誉和《散珠碎玉集》;是张自立先生奉命组建禹州文联时拜师访贤的身影;是张自立先生和他的书法函授老师华继善先生三十年书信往来的《华笺玉珎》;是张自立先生诗书画印境界之高和与之相匹配的青松品格。

恪守传统,淡泊名利,怀抱对艺术的敬畏之心,这便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张自立先生的行事风格。他得过的奖,装满两个普通的大纸箱,摞在局促的书房角落。《禹州市志》称张自立先生为“一代书法之师”。

八十有二的张自立先生身材颀长,颜肤光润气色极佳,柔和的眼神从镜片后透出睿智的光芒,这位大师级的艺术家,其创作历程辄长六十余载,静水流深。一程又一程地蜕化风格,光风霁月,终达人书俱老之境。

一个人的青年时期,总有几段难忘的时刻余韵终生。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天分,并使之无限放大才能有所收获。先生初登华山时发出这样的感慨:“太华巍巍擎苍穹,慕雄思齐踵相踪。待到南极顶上望,始知峰外还有峰。”张自立先生早年师从张玉耑先生,参加工作后又与先生成了同事。多年合作,他始终怀抱师生之谊,与先生珠联璧合,为禹州书画艺术推波助澜。玉耑先生创作时扔掉的手书残稿,他看到就会收起来,几十年后,老师作古,他的怀念成了《散珠碎玉集》。

年,市委任命李葆和张自立先生组建禹州文联。当时条件艰苦,连个办公室都没有,只有一纸红头文件揣在人造革的公文包里,没有可借鉴的经验,他们摸着石头过河,拜名师,访贤达,组织各种讲座,三次邀请到李刚田大师莅临禹州授课,受益者众。陆续建立起禹县的文学工作者协会、书法工作者协会、美术工作者协会、音乐舞蹈工作者协会、戏剧曲艺工作者协会·······并举办了首届首次“禹县书法大奖赛”,为禹州的文艺繁荣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年,时任禹州文联主席,天命之年已过的张自立先生执着书画半生后心生遗憾。早年丧母,十六岁辍学从教,没有接受过正规的高等教育。机缘巧合,中国第一所书法函授学校诞生,张自立先生成了无锡书法艺术函授专科学校的一名学生,师从华继善先生。每周,他给老师寄去作业,老师对他的作业赞许有加,书往信来,推心置腹,他们成了翰墨知音。三年系统的书法理论学习,使张自立获益匪浅,三十年鸿雁传书,亦师亦友。张自立先生悉心保存着华老师三十年来的所有来信,结成了《华笺玉珎》。信写得极仔细,字迹质朴,笔笔见功夫,字字有美感。苍劲姿媚,是经久淬炼后难得的洒脱。最后一封信,是华老师的绝笔,病入膏肓,无力回天,看得见纸上的泪痕,和对这份友情的无限眷恋,尽管字迹已呈涣散状,仍见其拼尽全力的认真!信上说:感动之余,泪涔涔而下·········

往事历历,岁月匆匆。先生的思绪回到三十年前,望着先生眼里的泪光,我们都沉默着···········

张自立先生少年时期所受的学业训练,是秉承中国传统的一套旧学功底,饱读诗书,根基扎实。加上数十年教学相长,渐趋笔精墨妙,成为出类拔萃的书画家。红海洋时期,先生在红色风暴的文化沙漠里,虽然处于被改造思想的人群之列,更是不可或缺的被利用对象。当时电脑尚未渗入内地,张自立先生对宋体字和美术字的娴熟程度可誉为无出其右者,县委、政府及各大机关的牌匾大多出自先生之手,标准俊朗的宋体字,粗细笔画,都能够完美驾驭,并且不失规矩,如庖丁解牛般游刃有余。当时,各大县直单位争相请张自立先生书写红色标语,字道一米是常态,水库上书写甚至达到两米,先生对这些庞大字体的熟练把握可谓是中规中矩,视觉效果巍巍壮观。虽然没有休息的时间,但张自立先生从不敢懈怠自己的书画创作,他的书法作品和花鸟写意在政治的洪流中显得一派静气,楚楚动人。

“儿时羡慕古砚情,未忘跪雪抄黄庭。六十余载追远梦,老来竟还临兰亭”。德高望重的艺术家,在时代的洪流中不会迷失方向。从内心深处坚守自我,呵护艺术的纯度,成为书画艺术的守望者。不求闻达,只求精致与纯粹,坚守着心中的一方圣土,透着由内而外的清高,透着艺术对灵魂的滋养。张自立先生十分清楚自己肩负的艺术重任和时代担当,自己对书画艺术的严谨直接影响着后来者对书画艺术的态度和领悟。尽管有的艺术家都在这个神圣而残酷的临界面上不肯或不知凝敛,顺自己的水推自己的舟,对书画艺术不负责任地随波逐流,令人颇感怅惘困惑。

老一辈艺术家引领着一个地方的艺术态度,地方文艺的中兴需要他们掌舵,时代的艺术水准反映着个人水平的纯度和高度。张自立先生自嘲,“难越雷池笑平庸,离经叛道斥狂生。禅道兼容澄百虑,腕下顿时有清风。”当时,先生已是古稀之年,吟出这首《临案困惑》,足见先生的自律和对中国书画艺术传统的信仰!先生尝谓,“书画艺术是为他人创造的精神食粮,其作品要达到赏心悦目之境界。如食天然无公害食品之愉悦,而矫揉造作之品,观之如食转基因添加剂般地令人作呕”。先生其心,敬畏艺术,敬畏文字,不迁就别人,更不迁就自己,对社会对艺术负责的精神使吾辈汗颜。先生追求的人生境界与他的书画境界不谋而合,得到了中国书法家协会原主席张海和诸多同仁及社会的高度赞扬,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李刚田先生亲书:老笔蟠苍玉,清怀对白云!

年,张自立先生书画艺术展在市政大厅隆重开幕。这是先生继年在省书画院及许昌博物馆等地展出后又一次重要的书画盛宴,八十高龄的张自立先生精神矍铄,各界名人济济一堂。当我蹀躞在封闭的艺术长廊里,认真地解读先生的作品,感觉清朗的空气迤迤然透射进来,缱绻着数不胜数的赞叹。自童蒙搦管磨砚,至耄龄染翰挥毫,他的艺术世界依然清澈,并在岁月里潜滋暗长,先生的诗书画印,澄澈了清远辽阔的艺术空间,清除了我们内心的彷徨,让我们发自内心地为艺术而喝彩。一位当代艺术家,与历史上的书画大家穿越时空共鸣,连缀着中华文脉。作为承上启下的艺术家,张自立先生无愧于自己一生对书画艺术精益求精的追求。赏其作品,慕其为人,近之,晤之,受启迪得教会,观其玄奥,效其风范,乃吾辈之幸。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虽然有足够多的先贤可供景仰追随,可以模仿遵循,但我们更需要同时代的老艺术家言传身教,作为艺术的传承体系,老艺术家直观的教诲让我们一脉相承,避免文学艺术流俗而被沾染污秽,出现断层的遗憾,规避书画艺术成为某些人的名利场。

先生认为,一位书画家,首先是一位批评家。创作的过程也是其不断反思和不断自我否定的过程。尤其书至过半,书画家心中的那个批评家便会欣然登场,作品装框完成,上墙,到展出,书画家也成为观众之一。先生的一方闲印上刻着“半九十斋”,便是对自我的激励和鞭策。当别人观赏他的作品时,他像个旁观者默随人后,静静地观察别人的表情,聆听同仁的品评。这时,他便是借了观者的感触与表情来衡量自己的作品,凭借他人的心智来掂量自己的精神产物。观赏,使彼此都成为艺术的一部分,先生是在借用观者的眼和心,来认真审视自己创造的精神食粮。艺术家最欢乐的时刻,莫过于此,就像一名忐忑不安的小学生,等待着犀利的审美,心境也随之超然与净化。

先生的书法,天然去雕饰,有沉静之美。清水出芙蓉,淳朴耐品。透着熟练后的稚拙,严谨中见率性,笔墨洒脱,恬淡清隽之风扑面而来,沁人心脾。先生参透了天然之真,驾驭笔墨,任意挥洒,一撇一捺,魅力自显,自我风格之强烈是先生几十年笔墨修炼的自然流露,个性气场温润鲜明,一望便知出于先生笔下。在清晰的心智湍流中,诚实而谦冲自牧,务盈守虚,忠实地归诸于艺术自身的严谨法度,保存在时光的博物馆中,任后人评说。

张自立先生主张恪守传统后的创新,寓圆于方。先生笔下的“静物”,以物寓意,一株兰或三俩牡丹,一丛菊或一朵荷,简无可简,色彩明快,线条蕴藉其中,画面素雅,肌理微妙,处处有生命悸动,可意会而不可言传。那些被作为素材的植物,已不再是实物的克隆,纯粹地升华成先生的心智的载体,是凝练后的再创造。画面朗润雅涵,剔透空灵,笔简意深,每每看到或想起先生的“静物”,便会心凝神弛。他的画那么静,那么雅,以墨代色,笔法脱出前人窠臼,线条飘俏流利,视觉享受程度之高,成为精神飨宴,荡涤心智,于自然含蓄中吐纳哲思,循着这条幽径,抵达先生书画艺术的核心。

当我们从喧嚣的老广场步入张自立先生幽静的书房——融斋,竟有些反差太大的不适应,这是一座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住宅,水泥质地的楼梯间有些昏暗,却打扫得干干净净,二楼西户的老式防盗门敞开一道缝隙,敲门,先生的夫人颤巍巍相迎,客厅不大,陈设极简,书房显得简陋而拥挤,书占据了绝大空间,一张书案居中,上面摆放着文房四宝和先生创作的草稿。先生的手已经微微颤抖,仍躬耕书案,心如止水,一笔一划地抄录《心经》。

正如先生在《古稀年末有所思》里吟道:“平生夙愿情未了,六秩征尘雨兼风。乱花迷眼浑不顾,楼小凭窗娱晚情。”先生的诗词楹联细腻严谨,收录在《随缘吟草》里。字里行间隐藏的学问和对人生的感悟以及洞察力让读者肃然起敬,他对艺术界的忧虑反射在他的作品中,让人敬佩先生作为人民艺术家的冷峻和犀利。他身处斗室,不屑于当下的书法乱象,恪守着自己的艺术良知,遵从自我内心的纯度,认真书写,老实作画,人格魅力与艺术魅力交相辉映。人品高,书品才高。真正的有艺术良知、艺术头脑、艺术感受和艺术责任的人寥若星晨,先生宁愿孤独,绝不苟合。他追求艺术的担当与自律,深陷于清高的精神境界,从不以大师自居。先生以自己的方式认真生活,因为自律甚严而固守清贫,曲高寡合,永远跋涉在艺术的道路上,不是他天赋秉异,而是他对艺术的虔诚超越了对自身名利的







































白癜风医院的医生哪家好
白癜风医院为您一查到底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