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胶东柳氏医派奠基者李兰逊先生 李兰逊,生卒不详,山东栖霞寨里乡小泊子人,晚清贡生、儒医。早年在京城开办“济生堂”,后回归故里,医泽乡里。 李兰逊公精通经史,熟谙岐黄之学,兼通律吕诸子百家。其于医学,深究博览,采精撷华,独探奥蕴,卓然自成一家。其立法谨严,通达权变,常出奇有制之师,应无穷之变。善用“阳和汤”治疗多种疾病,曰“王洪绪《外科全生集》用治鹤膝风,列为阳和汤主治之首,君疾(类风湿病)已愈,当晓然于心,王氏非臆测附会之语也。”“景岳尝云:‘此血气受寒则凝而留聚,聚则为痹,是为痛痹,此阴邪也。……诸痹者皆在阴分,亦总由真阴衰弱,精血亏损,故三气得以乘之。经曰‘邪入于阴则痹’,正谓此也。是以治痹之法,最宜峻补真阴,使气血流行,则寒邪随去。若过用风湿痰滞等药,再伤阴分,反增其病矣’。故今用治痹,非出臆造也。”李公以“读书者,尚能细心研读自有深造逢源之妙”启迪,并于晚年辑生平所治验案若干卷付其弟子吉忱公。吉忱公循以治病直如高屋建瓴,节节既得,所当无不奏效。 (李兰逊先生手迹) 李兰逊公精于经典,善用经典的治学思想,对柳氏医学流派崇尚经典的学术特点有着深远的影响,李兰逊先生是胶东柳氏医派的奠基人。晚年因医治柳吉忱先生的类风湿病而对柳公赏识有加,纳为关门弟子,并赐号“济生”。 二、胶东柳氏医派创始人柳吉忱先生 (柳吉忱先生青年照) 柳吉忱(~),名毓庆,号济生,以字行,山东栖霞人。六岁入本族私塾,民国入高小,中学,后拜儒医李兰逊先生为师,尽得其传。曾先后毕业于天津于稼谦、上海恽铁樵国医班。年参加抗日工作,以教师、医师身份为掩护从事地下革命活动。解医院、医院院长,医院中医科主任、主任医师。受山东省莱阳专员公署委派,年至年,负责莱阳专区的中医培训工作,主办了七期中医进修班,并亲自编写教材授课,讲授《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本草经》、《温病条辨》和《中国医学史》,为全地区培养了大批中医骨干,传播了柳氏思想及方术。一部分成为筹建山东省中医药学校的骨干教师,一部分成医院的骨干中医师。年又受聘山东省莱阳中医药学校担任温病学教师,上世纪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又教子课徒十余人,故山东诸多名医出自其门下。 (翻拍于《医院院志·下卷P》) 自年起,历任山东省中医学会理事、烟台市中医药学会副理事长、莱阳市政协常委。学贯《内》、《难》、《本草》、仲景诸经之旨,及唐宋以后医籍,临证澄心用意,穷幽造微,审证候之深浅,明药性之紧缓,制方有据,每收效于予期。诊务之暇,勤于笔耕,著述颇丰。先后著有《内经讲稿》、《伤寒论讲稿》、《金匮要略讲稿》、《温病学讲稿》、《本草经讲稿》。尚著有《风火简论》、《中医外治法集锦》、《济众利乡篇》、《热病条释》、《柳吉忱医疗经验》、《脏腑诊治纲要》、《周易卜筮》等书。并撰写了“运气学说之我见”、“哮与喘的证治”、“癫狂痫痴的证治”、“崩漏治验”等几十篇学术论文。以其雄厚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创建了“以方证立论”的医学流派。倡“理必《内经》,法必仲景,药必《夲经》”之临床辩证思维方法,和医者当“知方药,知针灸,知方药”之学科结构,且桃李遍天下,而成为“柳氏医学流派创始人和奠基者。 (年10月20日柳吉忱公周年诞辰·山东莱阳) 年离休,仍以济世活人为己任。年,受山东中医界的重托,创办山东扁鹊国医学校并出任校长,开创建国后民办中医教育之先河。 柳吉忱公(前排左一)出席山东扁鹊国医学校开学典礼 年离休,仍以济世活人为己任。年,受山东中医界的重托,创办山东扁鹊国医学校并出任校长,开创建国后民办中医教育之先河。 柳吉忱先生的学术著述有:中国中医药出版社《黄帝内经讲稿》、《神农本草经讲稿》、《伤寒论讲稿》、《温病学讲稿》、《柳吉忱诊籍纂论》等。 (柳吉忱公部分著作简介和论文题录) 学术论文三十余篇,有“脑囊虫病治验”“破伤风症治浅谈”“蝼蛄散治疗肾炎水肿的观察”“临床经验集”“济生医学讲稿”“风火简论”“济众利乡篇”“中医外治法集锦”“哮与喘的证治”“癫狂痫痴的证治”“崩漏治验”“湿热证治”“解颅证治浅谈”“中药治疗食道癌、胃癌及肝癌的观察”“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的临床应用”“癃闭治验”“运气学说之我见”“猪胆汁的临床应用”“解顿(积水)证治”“热病条释”“柳吉忱医疗经验”“脏腑诊治纲要”“周易卜筮”“湿与热在临床的辨证论治”“黄药子酒治疗食道癌的临床研究”“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治疗急性肾炎15例”“阳和汤应用心得”“妇科中癥瘕证治”“略谈七情与疾病的关系”“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癫痫的临床应用”“自拟加味二陈汤治疗脑囊虫病” 柳氏传薪:鲁东大学王树春教授回忆文章—— 习医恩师柳吉忱先生 王树春 因白细胞减少,不宜放射工作,余年进中医科;余卫校读书时,尤爱中医,故择中医学之。中医科过五十岁医师者,柳吉忱、王维欣、宋谦厚诸先生。名医柳吉忱先生为我师,当时没恢复高考,急需医务人员,领导采用以师带徒的学习方法。现回忆此法最佳,如同读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三年后即能独立工作。 柳公简介 柳毓庆(~),字吉忱,号济生,以字行。山东栖霞市东林人。少年聪颖勤学,八岁入族私塾,精读传统经典文化,“四书五经”。十九岁毕业于烟台育才中学。后患类风湿关节炎,多方求医治之无效,后得同邑清末贡士,儒医李兰逊先生,仅服二十余剂药,兼熨病愈。治病间对话甚欢,李先生言柳公习医,曰:“社会动乱,习医济世活人。”柳公欣然允之。 柳公随师时,见用“阳和汤”治多种病,问师何意?师曰:“昔日弟子患痹,以阳和汤治愈”。清·王洪绪著《外科全生集》,治鹤膝风,列阳和汤为主治之首。又问:“某君腰疾,师诊痛痹,舍乌头汤,用阳和汤愈之”。师曰,景岳尝云:“此血气受寒则凝而留聚,聚则为痹,是为痛痹,此阴邪也……经曰,邪入于阴则痹,正谓此也,是以治痹之法,最宜峻补真阴,使气血留行,则寒邪遂去;若过用风湿痰滞等药,再伤阴分,反增其病矣。”柳公捷足学李师医理,实践经验,加以发展,后传子柳少逸,弟子王树春,广泛实践,其效可佳。 柳公在李师的指导下,通读了《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等经典著作,同时又读了后世本章,药性诸书。又学习了“千金”、“外治”、“金元四家”、《景岳全书》、《温热经纬》、《温病条辨》诸家之学。柳公诚有心志,“读尽天下中医书,写出医理新篇章”,系统提高医理,捷径汲取名医菁华,年春,柳公考入天津尉稼谦国医班学习三年。年至年毕业于上海恽铁憔国医班,已达饱学之士,大江南北纳百川,贯通古今中西医。 年,因革命的需要,柳公积极投入抗日救国运动中,并化名“罗林”,以教师、行医为掩护,从事革命地下活动。解放后任栖霞县业务院长,莱阳专署中医药门诊部主任,医院中医科主任医师。 年至年,负责莱阳专署中医培训工作,主办七期中医进修班,亲授《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药物学和医学史等课。年聘于莱阳中医药学校讲授温病学。 年为山东中医学会理事,中华全国中医学会会员,烟台地区中医学会副理事长,年为莱阳市政协常委。胶东半岛名中医袁大仲、王树春、赵传松、陈殿法、张作科、仲伟臣、张昭元、李明忠等均出自柳公门下。柳公著有《济生内经选读》、《济生伤寒论注释》、《济生温病讲稿》、《济生本草经解》、《柳吉忱医疗经验》、《脏腑诊治纲要》、《风火简论》、《中医外治法集锦》、《济众利乡篇》、《热病条释》、《周易卜筮》等书,撰写了《运气学说之我见》、《哮与喘的证治》、《癫狂痛痴的证治》、《崩漏治验》等几十篇学术论文。 随师三载承医为民 年,柳公年七旬,收我为弟子,而立之年,特殊荣幸,与师同桌,以师授徒,以徒聆听,朝夕解读,悟道务实,随师三载,承医为民。柳公,崇德做人,儒雅时尚,善良施民,满腹经纶,言谈侃侃,诲人不倦,满腔热忱,启迪后生,早日成才,洵属可敬。 学习分两个阶段。 一、中医基础学习阶段。课本,中医基础学、药性、中医方济学,必须硬背强记。继学经典,《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中医各家学说》、《中医学史》、《医古文》。余用科学的学习方法,拼搏的精神,只争朝夕,缩短时间,早出成绩。 方剂挂壁抬头记,低头熟辨药性篇,行走不离中医书,疑难问题多问师。半年后由入门到熟练,方剂记下二百下,药性说出三百种,中医基础理论不仅理解,也能运用熟练。 二、中医提高学习阶段。柳公教我诊治病人,面对病人研究病情,由简到繁,由浅入深,辨证、论病、施治,尤对住院病人的病情,反复说教、反复实践,反复总结,达到治愈为目的。半年后,让余亲自诊治病,柳公详细认真点评,医术不断提高,治疗效果满意。 柳公在专业上不保守,没有旧观念和习俗,没有架子,老少俩同志,平等相对待,时间久矣,除谈医道,再谈文史哲,书画养生,做人处事,自身抗日的经历,古往今来,对坐必谈。 感言:“三年中医师指点,满腹皆是古今篇,诊治胸中已成竹,再看柳公笑开颜。”十四年看病,门庭若市,誉满半岛,余一生受益最多与柳公相处之日,对我后来艺术上的成功,奠定了多学科知识的基础和好的思想基础。 柳公医学指导思想,常告诫余,凡习医者,必全心全意为国民服务,达到药到病除为目的。要精熟中医基础理论,活学活用,集百家之长为己用,承传弘扬,要胆大心细,知其圆而行于方。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古今结合,中西结合,治病用一方一法,也可多方多法,调动能治好病的所有手段。几十年的临证实践,效方效法述之不尽。 年柳公荐余去山东省莱阳中医药学校进修中医理论一年,授课老师,王吉甫、方甫、宋建民、刘明德等诸先生。 年,领导决定余任莱阳新医大学中医基础课的老师,柳公有荐余去山东省中医学院师资进修班学习中医理论半年,授课老师,张珍玉、李克绍、周风梧、周次清、张志远诸先生,后皆成博士研究生导师,此次学习受益匪浅。 上中医基础课时,余向授课老师张珍玉先生提出,书中“脾胃不合”,是胃病的理论,是不正确的。余提出,“脾胃不合”,是证而不是病的理论学说。张先生刮目相看,急问,何人为师?余曰:“柳吉枕先生。张大惊叹曰:名师出高徒矣。” 年上半年,烟台地区组织医疗队,医院外科医生杨学福、内科医生张宏建、妇科医生单清学、中医科医生王树春,其他是护士共七人。医院,中医只有王树春一人,每天看病百余人,周围沙河镇、徐家乡、苗家乡、珍珠镇等,拖拉机载人来看病,同查体一样,中医诊病一天百余人,太过了。当时治病甚效,群众呼之“神医来了”。医院领导和柳公皆为余高兴。结果余长期看病太过,积劳成疾,从此留下终生不能治愈的心脏病,胸闷气短、疼痛,劳累、生气、外感即加重。经过长期治疗,至今时止时发。 莱阳市委决定成立莱阳市书画院,让余去创建并负责。吕杰三院长三次找余讲明,董跃平副书记代表莱阳市委来谈话,余服从了决定。年1月10日离医院,弃医就艺。 感言:医路艰辛十四载,笔下开出万药材,一路解除民疾苦,不图名利心乐哉,弃医就艺本无意,政府命我涉艺海,从零创建书画院,成败给我一平台。恩师牵手送我走,陌生道路自己踩,努力进取重科学,功成名就常回来。 医院治病二例 病例一 浙江省画院山水画家姜宝林先生,年来烟台市举办个人画展,病重不起。弟子李明光,心急不安,找余去烟台市华侨宾馆,接姜回莱阳宾馆住下。姜即向余讲叙病情。 找因论病:办展不顺,生气上火,外感风寒,下焦湿热;引起怕风怕冷,困倦不得动,不爱言语,小便黄赤有涩痛感,脉弦微数,舌苔白质红。此病称:外感湿热病。 找法治病:发散解表,清热解毒,健脾祛湿。 方剂:解表败毒饮。 双花25g连翘15g荆芥10g防风10g甘草6g芦根20g苍术12g茯苓15g黄柏6g瞿麦10g石苇10g萹蓄10g六剂,水煎服,病愈。 姜提笔为余作山水画一幅,题跋感慨万千,九天后回归渐江。 病例二 中国著名工笔人物画家潘洁滋先生,年9月给中国画研究院研究生班授课,见学员段炼持病例找余诊病,潘老夫人即求余给潘老诊治病。余看过病例问过病情。 病历:医院诊为“块状丘疹”。经治疗,病情不见好转。 找因论病:食鱼虾不当而引起,腹中产生湿热,侵入血脉,引起血燥血热,出现周身大小不等红色斑块,瘙痒难忍。小便微黄,脉弦,舌淡质红。此病称血中湿热病。 找法治病:活血凉血,清热解毒,散发止痒,健脾祛湿。 方剂:活血凉血败毒汤。 当归12g生地25g赤芍15g丹皮15g双花25g连翘12g防风12g白鲜皮12g地肤子12g蝉衣10g浮萍10g苍术12g茯苓15g苡米15g甘草6g六剂,水煎服,病愈。 潘老夫人在中国画研究院餐厅对众人讲:“医院没有治好此病,王先生用了六剂药病痊愈。” 本文为鲁东大学王树春教授的回忆文章,原载于《环山斋文集》。王树春教授如文中所述,先从事医学影像工作,后因身体原因改学中医,为柳吉忱公关门弟子,薪得其传,年莱阳市筹建书画院,服从组织安排,弃医从艺,出任莱阳市书画院院长。后调任鲁东大学筹建书画系,书画双馨,为鲁东大学教授、研究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年11月,王树春书画馆、胶东清代书画馆在鲁东大学乳子湖畔落成,王树春教授将毕生所藏所作之真品精品三百四十六件,无私无偿悉数捐献。其高风义举,造福乡梓,世人景仰。年10月12日因病辞世。 (柳少逸先生书钟鼎文作品:三人有我师) 复健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