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2-23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21世纪以来,旅游产业作为社会经济文化的重要驱动力,倍受各地各级政府重视与青睐。禹州作为许昌地区的旅游大市,多年以来在此方面投入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建设与探索。但与各地相似,禹州旅游的进展亦遭遇着一个瓶颈——名气问题。即游客为什么要来禹州旅游?禹州能供给游客哪种优质旅游体验?

坦白讲,禹州位处中原腹地,非有天南地北的极致风光,又饱经历代战争蹂躏,缺乏人文建筑遗迹。虽有钧瓷独树一帜,惜孤掌难鸣,离辐射全国的宏大局面尚有一段距离。然而禹州文化中其实有一个隐形“宝藏”——佛禅文化遗产,一直未引起重视。

佛教(禅修)旅游作为当前旅游产业的重点项目,其品牌宣传、文化影响、经济效益早已被诸多旅游胜地证实。本文针对这一情况进行具体剖析,希望能抛砖引玉,给方家们提供一点思考。

一、禹州佛禅文化概况

多年前,夏启在禹州建都,号令天下。此后禹州历任商、州重地,郑、韩首都,颍川郡郡治等。在中华文明史的前三千年间,一直位处中华文化的第一线位置,名儒辈出,士族林立。

因为文化底蕴深,人才汇聚量大。因此禹州的文化呈百家争鸣的繁盛局面:如法家,由韩非子领衔,随后郭氏家族在汉代长期执掌司法界;如儒家,褚氏、陈氏等士族绵延数百年,门祚不衰;如道家,老子于具茨山问道,张良承一代道业。

正因为有这样雄厚的土壤,因此自东汉明帝(公元68年)时,精深的佛学文化传入中国后,首先在首都洛阳,及附近的文化重镇阳翟(禹州)等地落地,在当时的饱学儒士及王公贵族中小范围研究。并以此为种子,随后散发全国各地。

禹州佛教文化璀璨,主要有两个特点:

一是遗迹众多,内容丰富。在民国《禹州志》中留有名号的古寺就有五十三座。有的年代久远,比如建于魏代的天宁万寿寺,建于北齐的正果寺,建于西魏的杜岗寺,建于后周的清凉寺;

有的系名僧遗产,如鸿畅法融寺,系佛教律宗初祖道宣和尚所创;

有的由皇家兴建,比如明代藩王奉敕创建的广通寺;

有的源自高官家庙,比如洪福寺最早为宋代丞相蔡确墓前香火院,范坡镇地寺最早为宋代宰相晏殊庐墓处,鸿畅大报恩寺为御赐宋代宰辅夏竦母亲家庙;

有的源自名人古迹,比如张得镇的子房寺,司马徽故里的洞林寺;

有的源自上古山名,比如具茨寺;

有的藏有异宝,比如天宁万寿寺内有宋仁宗御书天竺唵解呾啰字偈。建于隋代的龙福寺内有高僧不腐肉身。金代文殊寺藏有佛舍利;

还有的寺庙甚至成为后世乡镇地名。比如建于金代的文殊寺,历史上至少三次大规模重修,明代太师马文升为其书碑,在当地影响很大,以至后来该地以寺为乡镇名。

二、泰斗级别的高僧辈出。如前文所述,文化乃是因人而兴。因为历史上禹州文化高人多,所以仅禹州籍贯的高僧就有四位:1、曹魏朱士行:我国第一位登坛受戒的汉族僧人、第一位西行求法者;2、北魏法通:颍川褚氏后裔、三藏法师,曾于南方大为弘法;3、隋代智者大师:颍川陈氏后裔、佛教天台宗祖师;4、唐代玄奘:颍川陈氏后裔、佛教法相宗创始人。

佛教分有八宗,其中天台、法相宗祖师皆祖籍禹州,且出身同一世家。这是国内尚未重视、研究、利用的文化现象。禹人似应引起重视,与禹州文化的挖掘相配套,增光添彩。

二、禹州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必要性

(一)适应目前文化旅游市场发展趋势的需要。据相关资料,当前文化旅游、猎奇旅游等专项旅游最受消费者青睐,蕴含于山水之间的佛教文化对他们有一种独特的魅力。其祈福、消灾、悟道、禅修、向善等多元文化能够填充游客的多方面需求。

(二)优化整合禹州旅游资源的需要。禹州历史文化和宗教文化旅游资源丰富,素有华夏第一都、钧都、药都、天下第一观等诸多称誉。目前,旅游者越来越注重旅游产品的文化性、参与性,以了解当地历史文化、民俗风情成为现代人出游的一大动机。要适应这一市场需求变化,禹州打造佛教旅游小镇的同时,可以以线串珠,将众多小品牌的旅游景点串成一条项链。

(三)丰富历史文化底蕴,推动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以佛禅文化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在一个城市的繁荣与否,标志着一个城的历史文化底蕴的丰富与深厚程度,禹州作为华夏文明的源头,已有四五千年的文明史,各种文化繁荣一时。而如今禹州传统文化开发方面相对滞后,若能对其整合和深度开发,对禹州的文化发展、百姓德育以及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将会发挥极大的作用。

三、禹州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优势

(一)区位条件优越,交通便捷。禹州毗邻省会郑州,系许昌市的后花园,与以佛禅文化为重点的旅游发达城市洛阳市、登封市相接。前可承接千万量级的旅游人口,后可对接成熟的目标旅游群体。

(二)旅游资源丰厚。截至目前,全市有单体旅游资源个,其中自然资源个,人文资源个,较成熟的风景名胜区(带)10条。

(三)寺院建设具备一定规模。以梁北镇大悲禅寺、鸠山镇龙泉寺、神垕镇灵泉寺等为核心的风景区,以及城西华严寺、城东杜岗寺、浅井黑虎庙等建设已较为成熟。

四、禹州佛教文化旅游资源的整合与深度开发

(一)禹州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1、开发内容单一,层次深度不够。禹州的佛教文化资源开发目前未形成特色与规模,仅仅是在开辟寺院景区的基础上,利用烧香拜佛、观光游览等活动来吸引信众与一般香客,项目雷同,形式单调。在其开发中,没有重视与佛教相关的旅游商品的开发,产品不够丰富。有助信众与旅游者体验佛教精神、感受佛教艺术魅力、培育身心等的文化型、体验型、养生型的旅游活动较少。缺乏让信众、游客参与的佛教生活体验、养生、艺术研教修、法会、节庆等参与项目。

2,影响区域有限,缺乏广泛客源。禹州的佛教文化资源虽然历史悠久,是古代中原佛城,但近代推介力度不够,客源市场很不理想。就目前而言,禹州的佛教文化旅游的客源是当地居民及少部分信众与游客。

3、佛教旅游资源分散,缺乏龙头品牌。禹州现存佛教文化旅游资源较分散,主要分布在神垕、鸠山等镇,没有完整的线路,不利于游客的参观学习。龙头产品能迅速提高一个地方的知名度,形成吸引力从而带来客源,以至于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如少林寺之于登封、武当山之于丹江口市。

4、缺乏专业人才。之前大悲禅寺兴建期间,曾推广禅乐、禅茶、养生、祈福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一度声势颇盛,惜中途戛然而止。一个好的道场,可以吸引天南地北数以十万计的游客香客前来。但好的道场需要大量相关的专业人员,懂专业懂政策懂开发懂宣传。

(二)禹州佛教文化旅游资源整合与深度开发策略

1、系统整理挖掘相关文化资源。如中华首僧——朱士行、禹州四大名僧、名寺遗迹及高僧轶事典故等。一是将隐微于典籍中的名人、名事挖掘出来;二是串珠成线,整理出具有禹州特色的佛教文化系统;三是提升高度,打造亮点,逐渐将禹州打磨成如普陀山、九华山、五台山样的文化、旅游品牌。

2、打造鸠山佛教小镇,重整梁北大悲禅寺。在鸠山镇已经成熟的旅游建设基础上,继续深度挖掘打造品牌。打造“中原佛教小镇——鸠山大鸿寨”、“中华首僧——朱士行故乡”等品牌。加大对龙泉寺建设的投人,使之成为一流的现代寺院。例如禅堂、游客体验馆、会议室、贵宾室、医疗所、安养院、养老院等。使游客来了之后,能切实地体会到净心、减压、禅修、祈福等效用。以期在禹神快速通道尽头,形成“左转瓷都——神垕,右转佛乡——鸠山”的双品牌。

坐落于梁北镇三峰山麓的大悲禅寺,系我市最大规模的寺院,交通便利,风光开阔,距离城区甚近。惜因经济纠纷如今陷于瘫痪。可由此稍加引力,打造“大吉祥天女菩萨道场——祈福求财胜地:禹州”、“天台宗圣地——禹州”等品牌。并按原规划继续推进佛教养老院、禅修营项目,开拓“商圣吕不韦商学院”等项目。

3、邀请专业人才,深挖禹州佛教旅游文化内涵。浙江临安市的东天目山,原不为人知,后经专业人士运作,目前已成国内佛文化观光参学重地,称为普陀山、灵隐寺一线旅游的必去处。带活了一方经济、文化。

禹州应借鉴这一经验,诚挚邀请国内拥有影响力的专业人士。深度开发诸如佛教节庆游、佛教养生游、佛教生活体验游、佛教艺术研修游等旅游项目。让旅游者通过参与浴佛、食斋、放生、法会等活动去感受佛家饮食之道、养生理念、修心养性法门的思想。通过观赏佛教建筑、塑像、匾额、碑刻等文化资源去领略、吸收佛教文化的精髓,在参与佛教庆典、庙会等过程中享受佛教文化旅游带来的快乐。

4、开发有特色、成系列的佛教文化旅游商品。一是要在开发具有禹州地方特色和个性的系列旅游商品的设计上下功夫,加大研发力度,如开发具有禹州佛教文化特色的钧瓷产品、红薯制品、中药材产品等系列商品;二要在建设旅游商品加工基地上下功夫,生产必须规模化,形成规模效益。

5、加强与登封、洛阳佛文化旅游资源的对接,力争成为少林寺、白马寺的延伸游。将禹州、登封、洛阳、鲁山等有佛缘的城市连成一线,使之成为佛教文化旅游精品线路,从而形成一条河南中部佛教文化旅游经济带,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此外,还可以与本地其他类型的旅游景区联合开发旅游线路:神垕古镇一鸠山佛镇一禹州颍河风景带,以“佛文化游"品牌为统领,同时整合钧官窑址博物馆、中医药博物馆、中华药城等城市景点,通过线路组织实现空间的接驳和融合。

6、加大宣传力度,打造佛教文化旅游品牌。一是通过佛教节庆活动、举办学术研讨会等扩大影响;二是通过新闻媒体、旅游网站介绍其佛教文化旅游资源;三是把旅行社以及优秀导游作为对外的宣传窗口,将自己的良好形象推介出去。

如前文所言,禹州并非有极其特殊的自然人文资源。因此文化旅游的发展,若能在依法依规的前提下,一是放宽政策,二是诚邀专业人士,似可由此突破出一条大道,建立一方禅道文化重地,福泽百代禹人。笔者庸庸,唠叨止此。

老猪在打蛋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