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之忠,年生,男,原禹州市文物管理所所长,许昌市知名历史学家,中国古陶瓷学会会员、全国明代藩王研究会会员、河南省考古学会会员、河南省城市科学研究会会员、河南省钱币学会会员、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禹神话传说”传承人。 年,教之忠生于禹州市无梁镇井王村的普通农家。其父教泽祥虽然不识字,但是非常重视教育,早早地将兄弟四人送进了私塾,塾师分别给教氏兄弟起名为“教之文”、“教之行”、“教之忠”、“教之信”(“文、行、忠、信”是古私塾后长挂的德育词汇。这也是文革期间教老师受冲击的罪名之一:“出身封建伦理家庭,标准孔老二门生”)。 教之忠在年少时即展现出较高的学习天分,记忆力好,理解很快。10岁时,他不仅能够背诵四书五经,而且能够用古文写作。教泽祥便着重培养这一孩子,在那样的贫困时代,在最忙的麦收期间,其父甚至不让教之忠下地干活,只让他专心读书。 从4岁起,教之忠先在井王村接受私塾教育启蒙,后来四书学完,启蒙老师已无力再教授他。教泽祥便送他去禹县城去读书,授业于名士王景曾先生处。王景曾,字孝先,出身书香门第(其爷、太爷均是举人出身)。五四运动时期,王景曾担任过禹县第一任图书馆长,他与禹县名士王棽林、陈嘉桓关系很好,陈嘉桓还常在王景曾处讲课。这些名师都为教之忠的学业打下了良好的功底。 年,河南遭受著名的“水旱煌汤”四大灾,据记载万河南人饿死万人,另有万人流亡他乡。教之忠一家亦逃荒,至陕西省渭南市。在一路乞讨,终于在渭南安定之后,教泽祥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拼了命为教之忠找学校上学。 正巧于右任担任名誉校长的渭南瑞泉中学招生,还供给学费,于是教之忠便去考试,陆续考上初中、高中。该校在当时是闹学潮的中坚院校,学潮积极分子众多,一度控制了当地的学校、报社等部门,教之忠也拎着童子军棍参与了热热闹闹的学潮运动。 年5、6月份,高中毕业后的教之忠原本投考西北工业大学,因宝鸡战役战事加剧,该校师生已被打散,教之忠一家便回到了故乡禹州。 年1月15号,禹州解放。年7、8月份,教之忠回到故乡,恰巧当时中共禹县县委召集积极分子座谈会,决定吸收一部分农村教师。教之忠隐瞒了高中学历(高中生在当时属于较高学历),以低学历考上教师后,先在老家禹县第六区(或称古城区,今属无梁镇)井王村教学,随后又辗转第十区(即浅井区)合庄村等村教小学。 年——年,全许昌地区集结力量,兴修国家工程——白沙水库。教之忠被抽调到白沙水库工程禹县总队第十大队担任政工干事兼供应股股长(该大队管理一千多人); 年——年,任禹县教育局扫盲办公室干部(原政府扫盲办公室,后归教育局主管,后改名为工农教育股)。 年——年,教之忠以“漏网右派分子”名义,被下放到周口市西华县农场劳动。因为浮肿,差点死于当地。 年,教之忠摘掉右派帽子。年,时年33岁的他被释放归来,在无梁镇井王村劳动,任大队干部。 年,禹县成为我国第一批对外旅游县级城市之一(共14个县级城市),亟需懂得禹县历史文化的人出面筹备相关工作。县委点名让教之忠出山工作。 年9月份,任县文化馆干部。 年禹县成立文物管理委员会。教之忠于年担任办公室副主任,主持业务工作。 年,禹县成立文物管理所,教之忠率领部分原文物管理委员会的同志前去开展工作,他任所长。这是咱们许昌市内第一家县级文物管理所, 年,60周岁的教之忠办理离休手续。但因工作原因,组织命其原职不动,继续工作。 年底,组织同意其辞去禹州市文物管理所所长职务。之后他仍担任禹州市文物管理所名誉所长,参与建立文物档案等重要业务工作。 年,82岁的教之忠终于卸下了文管所一切工作,但仍正在为我市的历史文化工作继续发力。 ▍来源:中国禹州网朱晓路 ▍编辑:金银龙 如果您觉得本篇内容还不错,欢迎转发分享,并在下面的拇指处点一下赞,感谢支持!您的鼓励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推广 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