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1/23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钧瓷,中国五大名瓷之一,以其端庄文雅的造型、晶莹玉润的釉质、瑰丽百变的色泽受到了世人的青睐。新中国成立之后,钧瓷窑复烧,烧制工艺得到了快速发展,复烧的钧瓷作为国礼被赠送世界多个国家,曾经辉煌的钧瓷重新焕发光彩。

北宋时,禹州陶瓷盛极一时,并以其独特的“窑变”称绝于世,时人便以禹州夏朝旧称钧台为陶瓷命名,称之为钧瓷。

钧瓷并不是产生于传说中的宋朝。事实上,钧瓷在唐朝的时候就已经颇具名声。唐朝时期,瓷器制造工艺已经逐渐走向成熟,较为著名的窑口有两个,一个是越窑青瓷,另一个是邢窑白瓷,形成了“南越北邢”的两大格局。然而,此时的瓷器却只有一种釉色,南越为青瓷,北邢为白瓷。唐花瓷和唐三彩的出现,让瓷器艺人们看到了烧制多色瓷器的希望。

唐朝著名画师吴道子受唐三彩的启发,帮助禹州神的瓷器艺人配制出了彩釉。人们使用吴道子配置的彩釉烧制出一种釉色绝妙、巧夺天工的珍贵瓷器。为了纪念吴道子,人们便以吴道子的号“道玄”为名,将这种瓷器命名为道玄瓷。

道玄瓷面世之后,受到了唐玄宗的高度称赞,玄宗将其定为宫廷御用瓷器。为了能让世人永远见到这种美妙绝伦的瓷器,玄宗昭告天下,不可将钧瓷随葬。时人便又称其为“君王之之瓷”、“君瓷”,继而更名钧瓷。

宋徽宗年间,谕钧瓷为御用珍品,封为“神钧宝瓷”,每年只保留精品36件。其余无论好坏,悉数砸烂,禁止民间收藏。由于这一习俗的约束,加之钧瓷的烧制难度极大,所以,流传下来的钧瓷数量极少,民间也流传着“黄金有价钧无价”的说法。

宋代的钧瓷,多以天青、葱青、天蓝、蛋白为基础色调,以紫色或红色点缀,如云似雾,玄妙绝伦,令人称奇,被誉为“中华瑰宝”。钧瓷烧制的过程极为复杂,从设计到成品出炉,须经72道工序,其中“窑变”是整个烧制过程的重中之重。

一件钧瓷坯体在被送入窑内的时候,是没有任何色彩的,但是一个成功的钧瓷成品在出窑之后却往往会展示其绚烂的色彩,甚至还会出现各种奇特的图案。这就是古人常说的“入窑一色,,出窑万彩”,专业人士将这个过程称为“窑变”。

窑变就是用炉火将釉料高温加热,令其发生一系列的物理和化学变化,进而在瓷器的坯子上显现出各种瑰丽的色彩图案。而窑变的实际操作却充满太多变数,因为一个绝妙的窑变效果与窑炉的性能、坯子在窑内的位置等多种因素息息相关,一点点差错都可能会使结果与预想效果谬之千里。这也就使钧瓷成品显得格外珍贵。

北宋时期,皇室对作为皇家御用器具的钧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使钧瓷精美出众,往往不惜工本。钧瓷艺人为了将最好的成品呈现给皇室,也费尽心力对烧制技术进行改良,将钧瓷艺术提升到了一个史无前例的高度,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钧瓷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被列入“中华五大名瓷”。

随着北宋的灭亡,金人占领中原,原本为皇家提供御用瓷器的钧窑迅速衰退,钧瓷遭受重创,由盛转衰,钧瓷艺人或逃或亡,钧瓷烧制技术随之散播到全国各地。元朝建立之后,钧窑逐渐形成一个以河南禹州为中心的庞大钧窑系。但是,无论在造型上还是釉色上,元钧瓷都与宋代钧瓷差距甚远,无法延续宋钧瓷的辉煌

元代以后,虽然各朝各代都有过复兴钧瓷之举,但是这些后来者的艺术价值已经不能与宋朝的工艺同日而语。对于钧瓷来说,真正的盛世永不再来。



------分隔线----------------------------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