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爱心传递分享会 http://pf.39.net/bdfyy/bdfrczy/160421/4830977.html 当年那群八路娃儿 作者:贾国忠 事情已过去七十多年,当年我村(寨子贾)干过土八路(人称八路娃儿)的那九个十七八、一二十年轻少壮、血气方刚的小伙子,已有八个魂归阴曹,人去地府,现只有一个年近九旬老态龙钟的贾遂宽还在人世。 往事如烟。老准确的时间已经无法记清了。大概是一九四五年的春节前后吧,村上在外和八路军豫西抗日工作团吴杰(营参谋)接上关系,已当上土八路(区干队)副连长的贾松山(他那时二十出头)在外回到村里,找到了门前屋后左邻右舍东头南地的贾福成、贾遂宽、贾廷芳、贾新之、贾天得、贾曾娃,还有住在舅家的赵殿卿,住在姐家的杨贵娃八个年轻小伙子,通过宣传发动说服安排,都跟着他参加了革命队伍八路军禹县区干队。 那时他们真的都很年轻,很单纯,很朴实,几乎都是啥事不懂,一头冒气的农村半大孩儿。一呼百应,说干就干。 当时时局很乱,国民党,日伪军混合执政,八路军的活动基本上处于半秘密半公开半状态,条件无疑是很苦的。吃的粗茶淡饭,穿得破衣烂衫。枪支弹药奇缺,几个人一根破枪。开始他们一伙人住在王氏安庄(今叫上河,归鸿畅镇辖)赵铁章家里。住了一段时间后,他们又搬到楼子赵南边的天水寨上,住在寨内赵白云(老财主)的房子里。 天水寨位于兰河上游鸿畅街北边的河对面。隔河相望,三面临水,寨高坡陡,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可说是八路军禹县区干队二分队(后来又改名为四分队)最好最理想的一个据点。当时八路军豫西抗日先遣队(四纵张才千部)驻扎在鸠山万花台一带,他们经常派工作队(吴杰是最早最先来这里开展工作,在这里时间最长做工作最多的一个)到天水寨及其附近(主要是鸿畅周围)开展工作,宣传发动群众,组织武装斗争。在上级八路军武装工作队(吴杰,苏团长,曹同志,葛同志等)的宣传鼓动带领指导下,这支队伍发展很快,力量不断壮大,最多时发展到八十多人,几个分队。不但人也多了枪也多了,组织也健全了,区干分队已成为连级单位。连长赵铁章(上河人),副连长贾松山(寨子贾人),指导员王道三(郏县冢头镇疙瘩寨人),后还下设有排长,班长。 区干队员除了开会学习听上级领导讲话,便是学习练习枪枝的使用,武器的保养以及一般的战斗战术方式方法等。他们的主要活动范围在禹西、南神后,鸿畅,方岗,火龙一带的楼子赵,东高村,朱屯,张贾湾,刘家沟,李楼,清岗涧,龙台湾,苗家湾,卓君庙,曹沟,岘口,垌沟,夏寺,韩庄,张马庄,冀村,张楼,刘村店,宴窑,涧头河,东西卢,栗子沟,杜村,杨楼,杨店,李庄,瓦店,曹官坟,花庄等村。 经常是夜里出行,秘密活动,翻沟过崖,跋山涉水,走村串户,联系群众,征集军粮,收缴武器,千方百计与汉奸作对,与日伪周旋,骚扰敌人后方,见机消灭敌寇。其中比较大的行动有两次,一次是在鸿畅寨和天水寨上伏击从神后溃败下来的日伪军,一次是围住瓦店寨打瓦店。 两次战斗都很激烈。截击日伪军打得几十名日伪军溃不成军,慌不择路,他们本想沿大路正东逃往县城,结果被两个寨上火力阻击,最后不得不翻山南逃。打瓦店寨整整围打了一夜,但没有打开。第二天,瓦店寨内劣绅从禹县城搬来救兵,席子猷手下李银安带百十名人马前来救驾。气势汹汹大吆喝“要抓住一群八路娃儿!”当时区干队人员武器与对方相比,确实悬殊很大,无奈只得全部撤退,费尽周折,返回到了天水寨上。 时间过了几个月后,到四六年春,形势剧变,八路军主力奉命撤离,奔向千里风雪大别山。上级已不再来人,吴杰一时也不知去向。上级又通知赵铁章、贾松山二人去团部学习,二人也一去不返,没了音讯。队里只剩下王道三、贾福成(已是排长)二人负责。此时形势紧张,人心惶惶,队伍完全处于群龙无首,无依无靠,无所适从状态。加之国民党统治势力又占上风,共产党八路军一下成了叛军罪犯,到处被追剿捉拿,捉住就是枪毙活埋。白色恐怖严重,大部分人思想动摇,或请假离队或不辞而别。最后只剩下王道三和贾福成等二十多人。 眼看大势已去,无力回天,一伙人性命难保,王道三便对贾福成说:“为逃活命,咱各找出路各奔前程吧,我在禹县城认识有人,我去禹县;您一帮人离郏县城近,去郏县吧。” 王道三走后,剩下还有十七个人,十七人中,有寨子贾的七人,其他地方的十人(大多是郏县人)。他们共同商量,仔细盘算,去郏县城投谢振坤比较合适,因为谢振坤是郏县县大队队长,家又是与寨子贾一河之隔的酸庄人(算得老乡)。决定后一伙人便带着枪,趁夜离开天水寨向郏县城进发。谁知走到郏县地界水泉村头一个麦场里饥饿劳累休息时,被当地一个叫杨码儿的地主武装头发现了。这杨码儿手下有二十多个人二十多条枪,他不费吹灰之力,便围住了人困马乏的十七个人,并缴了十七个人的械。还算幸运,没伤一个人的命。让他们都各自回家了。 事情至此,前后也就是一年多时间。他们去是八路娃儿,回来还是农村孩儿。有的回来后又参加共产党,成为革命干部了,有的又当兵参军,成革命军人了。剩下的还是农民。 想到文化大革命一清理阶级队伍,他们依然做农民的,成“投敌叛变的阶级敌人——叛徒”了!不但给戴二尺五游了街,还跪下挨了批斗,吓得胆战心惊东躲西藏。不过时间很短,只一阵风,后来都不再提起了。 想想真是可笑而又可悲。尽管说他们干土八路,也没立下什么赫赫战功,取得什么骄人成绩,但他们毕竟在那个特殊的年代,特殊的时期,经历了一定的风险,遭受了一定的考验,并对时局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总之,多多少少还是有一点付出和贡献的。 历史不能忘记。当年的八路娃儿,还有几人记着您? 文/贾国忠 编辑/王孝付 作者近照作者简介:贾国忠,禹州市鸿畅镇寨子贾人,农民,残疾,爱文史,喜写作,有作品散见于纸质报刊和电子微刊,并著有《少林志》一叙事长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