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取得了窝阔台信任的耶律楚材,不久上奏了“便宜十八事”,以求革除朝政中的弊端。十八事主要建议针对地方长官的独断专横分权约束,以及对国家赋税、刑罚制度进行维护。主要内容如下。 其一,郡县实行长吏掌民政、万户管军务的制度,以达到分权制衡的效果,防止地方势力膨胀。 其二,中原地区的财赋征收以存恤民力为准则。除非朝廷命令,州县长官擅自征发、调派徭役者追责,目的是为尽快恢复中原地区的秩序。 其三,以严刑重法杜绝偷盗国库仓储的贪污行为。对私取官府财物进行贸易借贷之人追究问责,监守自盗者判以死刑。 其四,蒙古、回鹘、河西诸人,凡种田的都应当缴纳赋税,否则死罪。 其五,将生杀予夺的司法权收归中央,严禁地方政府滥开杀戒。凡犯罪后按律当处死的囚犯,必须上报,由中央审核批准后方可实行。 其六,禁止普通民众或下层官僚向上司“贡献礼物”,以禁绝行贿、索贿的风气。 这些建议措施大多是历史上行之有效的制度,有利于中央集权、缓解社会矛盾和增加财政收入,窝阔台基本都采纳颁行,唯独拒绝了禁止“贡献礼物”一事。其缘由在于,按照蒙古惯例,下属部民向贵族贡献礼物是基本义务。 虽然耶律楚材争辩此种“贡献”已沦为官员受贿、索贿的借口,但窝阔台不以为然。然而“贡献”与窝阔台对贡献之人的滥赏,毕竟是一种弊习,这给后来耶律楚材改革的停滞和元帝国日后官吏贪赃的恶性发展埋下了祸根。 “施政纲领”推行后,耶律楚材获得了执掌政务的机会。他深知蒙古汗廷重利,于是建言由自己经营中原地税、商税和酒、醋、盐、铁、山泽之利,承诺一年内可得“银五十万两、帛八万匹、粟四十万石”。听说不用杀戮便可得到丰饶财货,窝阔台大喜,遂于年颁布诏令:“命河北汉民以户计,出赋调,耶律楚材主之;西域人以丁计,出赋调,麻合没的滑刺西迷主之。”自此,华北地区的财赋征收大权由耶律楚材一手掌控。 耶律楚材开始重建赋税征收机构。他借鉴金王朝的转运司制度,创立了十路征收课税所,常驻于各地,使中央和地方的赋税政令统一且及时执行。一项制度要长久推行,政策要在执行过程中不改初衷,必以得人为先。 耶律楚材为十路征收课税所选拔的长官,或是经验丰富的旧金能臣,或是深得人望得饱学儒士。这支素质高、经验丰富的官吏队伍,让课税制度很快走上了正轨。通过以制度化的方式和高素质的人才保证税收,耶律楚材的措施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大蒙古国通过征伐获得收入的经济模式,转而依赖于更加稳定的财政收入系统。 在儒家治政之道中,得财赋首要在保民生,要保民生,则需规范政令,以德治为先。在耶律楚材的积极争取下,这十路征收课税使同时承担了诸多职责:有“官吏污滥得廉纠之”的廉访纪检职责,有“刑赋舛错得厘正之”的提点刑狱职责,还有“风俗之疵美,盗贼之有无,楮货之低昂,得季奏之”的风闻奏事御史职责。 更关键的是,十路长官有独属的人事任命权,一些具有真才实学的儒生得以跻身庙堂。在这些能臣干吏的治理下,中原地区混乱颓败的局势得以扭转,受到战争和弊政破坏的社会经济渐渐恢复。 蒙古太宗三年()八月,当十路进献的丝绸钱粮如山般堆积在眼前时,窝阔台特别高兴。耶律楚材的权力由此得到进一步提升。当月,蒙古“立中书省”,做待从官名,以耶律楚材为中书令,粘合重山和镇海分别为左、右丞相。中书省是协助大汗处理政务的最高行政机构,帝国诸事“先白中书,然后奏闻”,耶律楚材成为掌控大蒙古国权力运作的核心人物之一。 抑制诸侯,加强中央集权 身为中书省的长官,耶律楚材进一步着手维护中央集权。此前,中圆地区的汉人武装诸侯“你属听自置,果得专杀,即可以自行任合官量这对于统一政令是不小的阻碍。同时,这些诸侯占有二千里的地方,具强马壮,亦是国家隐患。耶律楚材开始对这种藩镇局势采取抑制措能。他从剥夺诸侯人事权入手,限制地方武装进一步壮大,规定凡职宫印信,地方不可私铸,都要“奏并仰中书省依式铸造”,由是名器始重。 此项措施引起了激烈反弹,以石抹咸得不为首的地方权贵对耶律楚材展开攻击,污蔑他大量任用金朝旧官员,且其亲属还在敌国,恐心怀异志,显然是想置耶律楚材于死地。然而耶律楚材毫不畏惧,坚定推行“惟希一统皇家义,何暇重思晁氏危”的“削藩”政令。 窝阔台虽然察觉到地方豪强对新政的仇视,将诬陷耶律楚材有异心的东道诸王铁木哥斡赤斤的使者赶出了汗廷,但此时蒙古对金的战争还未结束,仍旧需要中原地方武装为马前卒,且许诺给来降的汉地实力派以实权、名位、封地,是成吉思汗制定的国策,窝阔台不愿改易。 因此,耶律楚材在地方推行军、政、财三权分立的主张并未得到有效贯彻。汉地世侯们仍旧如唐之藩镇,专职本道,又如汉之邦国,尽专兵民之权。不过,耶律楚材的努力,使蒙古汗廷认识到地方武装对中央集权的威胁,此后的汗位继承者们开始防范他们坐大。至忽必烈即位,终于罢汉世侯,行迁转法,消除了地方割据的隐患。在这方面,耶律楚材可谓思虑深远,有肇始之功。 保全黎庶,稳定战后中原秩序 窝阔台登基后,以扫灭金朝为第一要务。蒙古太宗二年()七月,窝阔台亲率大军阀金,耶律楚材扈从左右。金王朝灭亡在即,耶律楚材开始就收拾战后残局和稳定人心秩序展开一系列努力。大军南下前夕,他就从窝阔台处讨来“将河南残民贷而不诛”,让他们服徭役,“采炼金银,栽种葡萄”的旨意,以保全河南地方百姓。 蒙古太宗四年()正月,在河南钩州(今河南省禹州市)的三峰山,拖雷率领四万军队与二十万金军展开会战。经此一役,金朝主力丧失殆尽。三路蒙古大军会合汴京城下。在长达半个月的攻城战后,窝阔台派遣使者入城劝降。使者携带着耶律楚材拟定的索取数十家人口的名单。名单中有孔子的后代一衍圣公孔元措,有书画、文名盛天下的翰林学士赵秉文等。耶律楚材此举,无疑是为了保护儒学道统的传承,尤其是想在蒙古灭金后保存儒学的旗帜性人物。 是年十二月,金哀宗率部分臣子突围,远走蔡州。次年正月,负责汴京防务的金军将领杀死留守大臣,向蒙古投降。在长达一年的汴京攻防战中,蒙古军队伤亡颇多。按照蒙古“凡敌人拒命,矢石一发,则杀无赦”的战争法则,速不台奏请屠城。此时留居汴京的人口近万户,如若屠城,将是有史以来最可怕的人间惨剧。何况当时的汴京城中,还聚集了金王朝的政治、文化精英,一旦屠戮,必然对中原文明带来毁灭性的打击。 耶律楚材再次向窝阔台进谏。他劝之以利,指出将士们拼死战斗,无非是想要得到土地和人口。如果杀尽民众,则无以赏赐将士。再者城中聚集了众多能工巧匠,都是有用之才,杀掉他们是一大损失。窝阔台放弃了屠城打算。蒙古军进入汴京城后,只杀掉了金朝宗室,未加害其余人。耶律楚材此举,不但保全了百万生灵,也使中原文化免遭毁灭。 耶律楚材又建议窝阔台从百万民户中,“选工匠儒释道医卜之流散居河北,官为给赡”。蒙古大军开始北还,被俘获的百姓纷纷逃归家乡。窝阔台为此下达了“给逃亡百姓提供饮食衣物的,全家都要连坐”的律令。耶律楚材立即以“抚民用之”为由,劝说窝阔台撤销了这一不近人情的法令。百姓得以归乡,为战乱后河南地区生产秩序的尽快恢复保存了民力。 结语 在灭金过程中,耶律楚材主要以两件事为务。一是抚民,尽力阻止蒙古军队滥杀无辜。他反复向窝阔台强调,所取得的是国家之地,所面对的是国家之民,而不是肆意杀戮的奴隶。二是得人,想方设法保全金王触政治精英、文化人才,使儒道不绝,礼乐重兴,为日后实行文治提供条件:他所做的这些努力,对中原地区的保全和“蒙古帝国日后的发是不可不谓为两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