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州市褚河镇位于禹州与许昌交界处,为禹州市的东大门。这里是唐代著名政治家、书法家褚遂良的故里,又因古老的颍河从镇区流过,因此被称为褚河。褚河境内文化底蕴深厚,大禹治水时曾停歇于当地的洞林寺,枣王遗址、东南胡遗址也位于该镇镇区。 本期,和您一起走入禹州褚河,探访它的变迁。 历史悠久,褚氏故里为褚河 今天的褚河大桥记者黄增瑞摄 10月11日,小雨。因车辆限号,记者从市区汽车西站花8元钱坐上许昌驶往禹州的中巴车,从华佗路一路向西,再进入许禹路,20多分钟后就到了禹州市褚河镇。 “褚河的历史非常悠久。”褚河镇镇长赵艺凯说,为了传承褚河悠久的历史文化,年,镇政府把已经退休的两位老同志胡建设、李遂山请到镇政府,让他们负责《褚河镇志》的编纂工作。 “我们到郑州、平顶山、许昌等地寻访从褚河走出的人士,又深入几十个村庄进行采访,历时3年,三易其稿,才有了今天《褚河镇志》的样书。”从褚河镇教育党总支教研员岗位上退下来的胡建设介绍,他的搭档李遂山退休前在褚河镇成人学校担任副校长。两人怀着对家乡的一片深情,编纂出60余万字的《褚河镇志》,为人们了解褚河镇的历史和现状提供了翔实的资料。 “褚河来源于以唐代著名政治家、书法家褚遂良为代表的颍川望族褚氏。”李遂山介绍,褚遂良,字登善,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祖籍阳翟(今河南禹州),博学多才,精通文史。 胡建设介绍,大禹治水前,褚河一带一片汪洋,水流湍急,附近时常发生水患。 据传公元前21世纪,大禹治理颍水时,曾在当地的洞林寺停歇,因此留下了如今的禹王渡。大禹传位于启,夏启在东南胡村的启台寺(也叫祁台寺)以颍水沐浴,在此继禹登天子位。 南北流向的颍河在褚河境内流经吴湾、湘徐、楚庄、化庄等,流程12公里,绕了几道弯,人们把这段颍河称为褚河。 采访中,记者站在颍河北岸的最高处向对岸眺望,透过丝丝秋雨,褚河河道内的两个弯道清晰可见。 另据民国时期出版的《禹县志》记载:“褚河即颍河因地而异名。” 旧时的褚河处于禹州与许昌交界处,是洛阳到汴梁(开封)的必经之地,古时此地还设有驿站。 在褚河镇化庄村有一座规模较大、历史悠久的庙宇。化庄村干部化明阳对记者说,因此处位于禹州与许昌交界处,所以这座庙宇叫界里庙。 年5月,界里庙被确定为道教活动场所。重修庙宇时,周围的群众纷纷捐赠砖瓦等物资。 界里庙为四进院落,有大小房间60多间,净墙黄瓦,恢宏壮观,远远望去,建筑错落有致。大殿里供奉着民族英雄岳飞,秦桧夫妇的塑像“跪”在门外。有的大殿内有关公塑像、掌管天地风调雨顺的九龙爷塑像、开天辟地的女娲娘娘塑像等,重现了昔日的宏伟气势、古庙风貌。 “该道观最后一座房屋处于建安区灵井镇地界内。”化明阳说,前些年,他们重修庙宇时,经过与建安区有关部门协商,灵井镇同意让出一块地,因此,界里庙从地理位置上看地跨禹州市与建安区两地。 褚河历史悠久,陈列在禹州博物馆的多件出土文物可以印证10万年前已经有人类在此活动,吴湾遗址、枣王遗址、东南胡遗址、余王遗址、褚河遗址均分布于此。 褚河人杰地灵,出现过不少仁人志士。西汉时期文字家、教育家褚少孙,东汉末经邦济世、育人荐人的司马徽,精通经史韬略的名士徐庶,政治家褚蒜子、褚遂良,褚氏名门的褚裒、褚砉、褚荚、唐十八学士褚亮等均名扬后世。《禹县志》载:“禹在汉世领颍川名郡,其大姓并称褚原,而原久西徙,故不录褚信久矣。而少孙后又成旷僚,今传其家自西晋始。”褚氏起源于春秋,商丘睢阳(有褚庙)繁衍生息,后成望族。 “我小时候听老人讲,明清时期,作为出禹州到许昌的必经之路,位于颍河东岸的褚河街曾被称为褚河铺,建有褚河铺寨,有东西两门,是许洛大道车马行人的‘锁扣’和关卡。当时一街两行,商铺林立,有杂货铺、饭店、染坊等。大街东西长四五百米,每天人来人往,颇为热闹,被称为周边商贸集散地。”李遂山介绍。 清朝以前,这里就设有驿站;明朝时期,禹州境内设四都60里,褚河分属琅城护城里;明末清初,褚河属颍川里;民国时期为褚河铺,年改制为褚河镇。 如今,宽数十米的褚河大桥上,来来往往的大小车辆疾驰而过。桥下水面宽阔,不时有白鹭等鸟儿在水面上飞翔。岸边树木茂密,风吹柳摇,景色秀美。 文化厚重,褚氏家族名人多 胡建设介绍,唐朝重臣褚遂良,字善登,出生在褚河镇褚河村。其父褚亮官拜通直散骑常侍,与大书法家欧阳询为好友。褚遂良自幼受名师指点,有深厚的书法功底。唐初大书法家虞世南死后,唐太宗叹息无人再与他谈论书法,便有人向他推荐了时任起居郎的褚遂良,说褚遂良的书法可与欧阳询媲美,有王羲之之体。唐太宗遂召其为侍书,并宣告天下,求虞世南墨迹,时有人争献,却难辨真伪,仅有褚遂良一人能辨。 “为官后,褚遂良为人刚正不阿,直言敢谏,也为其晚年家族的不幸留下伏笔。”贞观二十三年(公元年),唐太宗病重,召长孙无忌、褚遂良商议后事时说:“汉武帝寄霍光,刘备托孤诸葛亮,朕今日委卿。”因此,褚遂良受唐太宗遗诏辅政,被任命为顾命大臣。而唐高宗即位后,拟将太宗宫妃武则天复收入宫,授予昭仪,后来还欲立武则天为后,这种做法受到褚遂良等老臣的强烈反对。武则天因此痛恨褚遂良,只因褚遂良是顾命大臣,位高爵显,才免于杀身之祸。 唐显庆二年(公元年),褚遂良转任桂州都督后,又被贬为爱州(今越南清化)刺史,旋即病死,终年63岁。接着,褚遂良被追夺官爵,其子孙也被流放他乡,有的还在流放途中被杀。“唐咸通九年(公元年),褚遂良的遗骸归葬于家乡。”李遂山说。 “褚遂良晚年虽然不得志,但不管怎样,他作为‘唐初四大书法家’之一,在书法艺术方面对后世有着深刻影响,后人对他的道德品行和精湛的书法艺术给予了很高评价。作为褚河人,我们一直怀念他。”胡建设说,褚氏家族将“孝”“悌”“义”作为维护家族整体利益的处世根本,使其得以在历史长河中保留下来。褚氏家族在隋唐时达到鼎盛,以褚遂良为典型代表,在当时的政治生活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 记者在《伊阙佛龛碑》和《孟法师碑》的拓片上看到,褚遂良的书法遒劲有力,自是绝品。 自汉代以来,褚氏家族就在褚河扎根。 胡建设介绍,据《褚氏考略》记载:“古有褚地,居者以为氏”。 “褚姓是远古时代太昊伏羲氏确定的姓氏。”春秋时期宋国共公的儿子段,字子石,人称子石段。他看到宋国内乱不止又对外作战,干脆就到周室事奉周王,周王封他于褚。因他道德高尚,被人称为“褚师”。后人就将子石段视为褚姓始祖。 《汉书》载:“所谓(颍川)郡大姓褚氏是也!”褚氏是颍川的望族。据传,曾修补过司马迁《史记》的史学家褚少孙,为颍川人,居沛县。此后相当长的时间里,阳翟是褚氏的繁衍发展中心,历史上许多褚姓名人皆出自这里。 《根在河南》一书中写道:“魏晋南北朝时,河南阳翟(禹州)褚氏成为士族,家族兴旺,名人辈出。” 经《褚河镇志》编撰委员会人员考证,在中国历史上,见诸史籍的褚氏名人多来自禹州。唐朝时,出自颍川褚氏的皇亲国戚、文学名士、太傅、廷尉、尚书令、太守等难以计数。其中,有3名褚氏女子被封皇后,6名褚氏男子被召为驸马。在如今的元木村,还有褚氏七女为父报仇的“七娘冢”。曾兴于唐的褚姓人被写进了后来历次编撰的《禹州市志》。 褚姓人在禹州主要生活在钧台、颍川街道办事处、梁北镇东部、朱阁乡东部、郭连镇西部和褚河镇,祖居地和祖陵墓在褚河镇元木村。 历史上,褚姓人大约在秦代迁徙到山东一带,在汉代又迁入江苏徐州。随后,一些褚姓人迁至河北正定、山西石楼、陕西泾阳等地。清朝以来,还有褚姓人到台湾和东南亚等地繁衍生息。 为进一步弘扬褚氏故里文化,一年前,褚河镇政府向禹州市文广局申请,决定成立禹州市褚氏故里文化研究会,如今已经得到批复,并在民政部门注册。 “再过几天,禹州市褚氏故里文化研究会将正式挂牌。”禹州市褚氏故里文化研究会会长岳国领说,目前,褚河镇正处于历史变革时期,褚氏文化和褚氏传承两千多年的家风不能丢。褚河镇作为西汉文学家、史学家、教育家褚少孙以及唐朝政治家、书法家褚遂良等众多褚氏名流的故里,褚氏文化源远流长。 “为了更好地挖掘褚氏故里文化并将其发扬光大,禹州市褚氏故里文化研究会将以保护禇氏故里文化遗产为己任,促进禹州文化发展。”岳国领说,禹州市褚氏故里文化研究会的宗旨就是弘扬遂良文化,共筑高铁新城,立足褚河,面向世界。 下一步,他们将加大对褚河镇褚氏故里故居的修缮和保护力度,丰富其历史文化内涵,同时运用各种方式,开展各种宣传活动,组织学术讨论,繁荣学术研究,定期举行年会,以检验、交流学术成果,从禇氏故里文化和世系源流等方面进行研究、探脉、寻根,促进海内外学术交流。 岳国岭介绍,他们还将围绕搜集整理有关褚氏故里文化的各类文献资料、实物资料、口碑资料及各种研究成果,建立资料中心,出版学术专著及褚氏故里著述,举办专题研讨会,编纂出版相关书籍,利用网站介绍褚氏故里文化研究动态,推广和宣传褚氏故里文化,加强国内和国际信息共享。 “我们会广泛联系海内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