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11-4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前排提示:奇怪的首字母和拼音是为了防河蟹

韩城街道名字源于禹州(阳翟)曾为战国时韩国都城之一,也是当时的商业中心之一,张良、吕不韦皆出于此。

西街算是我最熟悉的地方了,从5岁搬来一直久住到17、8岁离家去读大学。禹州位于伏牛山余脉与豫东平原的过渡地带,北部为具茨山脉。旧时是药材集散地,山上下来的药材一般从西门入城,药材行和商帮多分布在西街,做生意的多,民宅自然也建得气派。当时西街和北街最为繁华。解放后修了城南的公路,西街和北街开始衰败。原来繁华的交通要道成为了交通死角。直到近些年城区继续向东向南发展,西郊和东区的发展差距也越来越大。

西大街

位于原西城门(怀远门)内,西起西关桥,东至自由路(旧称辛安街)。解放前分为三道街,西为宣化街,中为天成街,东为太平街,后疏通街道,按规模和方位统称为西大街至今。

70年代,西关街很多铁匠铺。听老一辈讲,解放前,西街城门内有很多银首饰作房,当时有很多学徒,解放后,老工匠去世了,国家也开始对金银管制,这些徒弟就开始改打铜盆铜壶铜瓢之类的,再后来铜也没有了,就改打铁了。(现在西街小学门口还有卖铜盆的。旧时风俗,女子出阁时要陪嫁铜盆,现在一些农村地区还在沿用)。

西大街西头路北有城隍庙,顾名思义,祭祀城隍的庙。城隍最早指护城的壕沟,后指守卫城池的保护神,又演变为冥界专管阳界的地方官。城隍庙旁不远就是护城河,记得高中时校报上有一篇假大空的文章里有一句写到“护城河像一条绿丝带”,确实是绿的,不过是因为污染→_→这几年好多了。

城隍庙由大殿、戏楼、偏殿、天爷阁、寝殿、三皇殿、财神殿和火神殿等构成,原来的财神殿和火神殿在02年建小区时毁掉了。

很多学校都建在过去的寺庙里(西街小学、东街小学、夏都小学、韩城中学、颍川中学、老一高等等都是),流传着诸如坟场、闹鬼之类的骇人故事。我上小学的地方西街小学就建在城隍庙旁边,大门和庙门紧挨着。刚解放时,GCD在这里杀了GMD的伪县长(土匪头)席子猷,西小以前操场上的篮球架是用断碑压着的。流传到21世纪初我上小学那会,故事不知怎么就演变成了学校操场下埋着很多以前和尚的尸骨。

庙门/戏楼/前殿/寝殿一侧

天爷阁

以前传说中的鬼屋

戏楼在60年代是学堂,有60年代出生的伯伯回忆当时会偷爬到大殿的房上,从这个屋檐跳到那个(请勿模仿)。破四旧时,别人砸了城隍庙屋脊六兽,感觉好看就捡了几个拿回家,结果挨了一顿板子。偏殿和正殿曾是西街小学的教师办公室和会议室,现在是禹州市道教协会;天爷阁是当时传说的鬼屋,只有胆子大的同学敢上去,然而据说里边不过一桌一椅一破布而已;寝殿曾经住着老师,旁边还有菜园子。城隍庙现在也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了,院子里种着丝瓜韭菜青椒。小学时初一十五就有人去烧香,现在重修了,烧香的人可能更多了,过年的时候大晚上还有人在那做法事,穿着道袍挽着发髻的道士说着一口普通话很是违和。

西大街中段路南对着对山巷路口有“一门九狮子”。其实是很小很逼仄的一座庙,门口有两只石狮,大石狮身上又有小狮子,共九只,故名。90年代时一门九狮子后院还留有较完整的清代建筑群。

西大街过去好像是没有树的,后来种了一路的合欢树,“合欢蠲念,萱草忘忧”,夏天的清晨路上都是香香甜甜的合欢的味道。

西大街西关桥头的方记米皮店绝对是一家老店了,小学时经常去那里吃早餐,当年还有专门卖给学生的1.5元的小份凉皮米皮,十多年过去了,现在要卖到5-6元了。纯手工当天凌晨制作,上午卖完就关门了。

八士坊街

北起西大街-古钧台南路,南至山林街。

据民国《禹县志》记载:明嘉靖戊子科郭书学、杨亨、范守平;辛卯科魏尚伦、魏尚纯、王用贤、李乘云、彭震,计两科本地中了八名“进士”,于嘉靖壬辰(即嘉靖八年)立八士坊,以坊命街名。

八士坊街以前有很多卖菜的,创卫之后应该没有了。两旁众多副食店和小吃。街上的洪山庙月饼很出名(洪山庙街在八士坊街西南边,但是洪山庙月饼店开在八士坊街上hh),做的是苏式酥皮月饼,每年七月开始门前就排起了长队,也做一些其他糕点如牛舌饼之类的,但远不如月饼卖得好。私以为洪山庙的五仁月饼做得并没有浅井月饼好吃,不过月饼馅料种类更多。

洪山庙月饼店旁不远以前有家东北刨冰屋,麻香面和砂锅面算是一绝,去年夏天一高搬走之后店便搬到东商贸去了。寒假和同学特意到新店去吃麻香面,听老板讲这半年的坎坷经历也是百般滋味。

八九十年代·八士坊街来源见水印,photoby耿亚伟

洪山庙街

东起八士坊街-黉学门,西至四角堂街-孙家拐。

明万历二十七年(年)在该街中间建洪山庙,后以庙命街。

洪山庙街的菜市可能要比八士坊街的还要早,印象中菜市好像是从洪山庙街搬到了八士坊街。

八九十年代·洪山庙街来源见水印,photoby耿亚伟

北起西大街,南接槐荫街,在八士坊街西边。

这条街中间的十字路口处(洪山庙-孙家拐与四角堂街交叉口)东西南北四条街互相错位,按旧时说法,这些街角都应了“路箭”,是不吉利的。于是四个宅主都在自已的墙角上建了一个南海小神堂,供上观音,以逢凶化吉。行人一扭脸就能看到四个庙堂,叫"一扭四角堂",故名四角堂街。

小时候还蛮经常在这边玩,那时候街两边基本上还都是老四合院,一个巷子进去,里边有好多户人家住;现在街道两边分明,东边是老房子,西边是新建的小区。

年2月

孙家拐

东起四角堂街-洪山庙街,西至光明街。因孙姓居多,故名。

古时候凡是以拐作为街道名称的,大多是因为原街面狭窄,而且是依地形就势建造住宅,结果形成弯曲不直,规模不一,左右拐旋的偏僻街道,所以叫“拐”。例如:康家拐、文家拐、田家拐等,后不赘述。

景云街/光明街

北起西大街,南接倒座街,在洪山庙街西边。

清末民初,这条街叫景云街,因在城隍庙南拐,按其方位习惯称城隍庙南拐。年因电力公司设在这里,故改为光明街。有王家大院,80年代末尚保存完好。

八九十年代·光明街王家大院来源见水印,photoby耿亚伟

西关街

东起西大街,西至大王庙沟。

位于县城西关,故名。(相应的还有东关、北关、南关)

街上的老房子相对来说保存得较完好,屋檐上长着厚厚的瓦松,住着许多老人家,红白喜事也多(准确说以白为主...)。上小学的时候有时大老远看到街里边设有灵堂,立马就调头走另一条路回家。到现在也没长进多少。这么多年了过去了,老房子没变,住的人也没怎么变,路也还是一样的坑坑洼洼没人修。

很喜欢这组照片↑,私心多放几张。拍于年冬,photoby冯羽,







































北京治疗白癜风医院哪个比较好
白癜风专治医院有哪些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