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LOFTER我的照片书 梁耀国
提及扒村,不能不说这名字起的神。这不,在扒村的田间地头,一扒竟然扒出数量众多的宋瓷民窑遗址,扒出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扒村窑址。 坐在颠簸的公交车上,犹如坐在罗面的罗里,晃得人头晕。幸亏我坐在前排,幸亏我眼尖,远远就看到了凌驾于乡间公路上的牌坊,以及牌坊上猩红的大字:扒村。汽车缓缓停在青石砌就的牌坊前。从车上下来,一眼就看到了牌坊上的对联:轩辕圣地千年扒村辉煌;东张古镇今日墨瓷飘香。寥寥二十个字,就把扒村的前世今生,一览无余地呈现于我的眼前。 (扒村牌坊) (嵌在土崖里的瓷片) 扒村窑址位于禹州市浅井乡扒村,东起龙母奶奶庙,西至虎头山;南起棋盘山,北至乔龙山,遗址面积约75万平方米。扒村窑起于唐代,终于元代,是中国北方颇具地方特色的一处民窑集烧地,品种以白底黑花瓷为主,薄施白釉、黑釉、黄釉和青釉,器型有碗、盘、瓶、罐等。扒村窑虽属磁州窑体系,但它的纹饰比其他窑口的瓷器更加粗放凝练,构图洗练,朴拙粗犷,画面多取材于当时的生活小景,极具乡土气息与民间色彩。 我沿着一条新修的水泥路踽踽北行,没走几步,便看到油绿的麦田上,散布着或大或小的陶瓷碎片。我下到田里,俯身捡起一片放在手里端详,画面应该是兰草的叶子,再捡起一片,上面什么也没有,想必应该是瓷器上的留白。就这样,我走一路捡一路,工夫不大,挎包就有些压肩了。 正走着,突然看到路边沟壑的半腰处,有半尺厚的古瓷堆积层。我欣喜若狂,急忙跳进沟底,满怀希冀地掏呀掏,可惜不是碗底,就是盘边。稍感欣慰的,这里掏到的瓷片要比麦田里拾到的略大些。于是,我把挎包里的瓷片一股脑儿全倒掉,换成了新捡的。走走停停,捡捡倒倒,平时还算有主见的我此时却变得迷茫起来,不知那片该留,那片该扔。
(古窑遗址) (龙母奶奶庙) 过了荒草萋萋的古寨沟,再往前走不多远,便是扒村古窑遗址。遗址中央,坐一新砌的汉白玉亭子,亭子正中,竖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碑。看着遗址上遍地皆是或黑或白的瓷片,我突生敬畏之心,把刚捡起来的瓷片又放回到原处。当时我就想,假设今天我捡走一片,明天你捡走一片,终有一天捡光了,这里还能称之为遗址吗? 龙母奶奶庙与古窑遗址隔河相望。隆冬的扒河已经干涸,布满卵石的河滩上虽然汪着几个水坑,水却脏兮兮的,上面漂着扎眼的塑料袋。从龙母奶奶庙的外观看,似乎是在旧址复建的,故我止步庙前没有进去。正犹豫着何去何从时,忽然看到房檐下坐一晒太阳的老者,于是趋过去与之攀谈起来。老人姓席,不但学识渊博,而且十分健谈。据他介绍,《禹县志》里对扒村是这样描述的,“扒村……所居之民,皆以烧造瓷器为业。”“是镇金国末年最为繁盛,人稠物充,几有万室,市井骈阗,,不减城邑,逮壬辰兵烬之余百不存一。”古代扒村窑之所以能成气候,是因为这里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要水有水,要煤有煤,要瓷土有瓷土,而这些正是制瓷烧瓷不可或缺的原料、燃料及自然环境。 老人接着说,扒村窑烧的都是日用瓷,瓷器上图案也多是常见的花草、鸟兽,人物等。有的上面写有字,如“家无读书郎,何来做官人”、“清风明月”、“春花”等。当时,为了创品牌,他们会在瓷器的底部写上窑主的姓氏,如张、刘、李等字样。瓷器烧成后,或通过水道,或通过官道,销往全国各地。 说话间,老人长长叹了口气,说三十年前,扒村的田间地头到处都是碎瓷片,有的地方几米厚,谁都不稀罕,唯一的用处,就是用它刮锄刮锨。文物吃香后,无论是本村村民,还是外地文物贩子,蜂拥而至,挖的挖,刨的刨,恨不得掘地三尺,翻个底朝天。经过这些年的挖掘,已经很难找到值钱的东西了。 说起扒村的荣耀,老人脸上又露出了笑容,扒村窑址年就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年5月,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年,扒村被评为河南省历史文化名村。岁月荏苒,光环依旧。望着风光不再的扒河,望着千疮百孔的遗址,我除了痛惜,还是痛惜。 沿着扒河南岸的水泥路,我走进了历史的扒村。我进村看的第一个景点就是伯灵翁庙。伯灵翁庙,禹州共有两处,一处在神垕,一处在扒村,它是窑主和窑工祭祀窑神的所在。扒村的伯灵翁庙,原为三宅两进四合院,现存伯灵翁庙卷棚、大殿、佛爷殿、关帝殿等清代建筑。在这儿,最吸引我的当是关帝殿前石柱上的那副对联,其上联是:杏峰南望照万古忠义之色;下联是:麻水东流映千秋冰灵之心。 听老乡说,扒村老街上像伯灵翁庙这样的古建筑还有好几处,如观音堂、席家钱庄、边家祠堂等。为了少走几步路,为了早些目睹这些古建筑的尊容,经老乡指点,我直接下至扒河河底,穿河而过。再回到岸上时,一眼就看到了飘扬在街边的彩旗,不用说,那里应该就是观音堂了。观音堂是座很小的小庙,坐南朝北,前面的卷棚和后面的殿宇呈连体状,下雨天,雨水顺着两房间的槽沟流出。卷棚的外山墙上,嵌有两通清代石碑,由于风剥雨蚀,碑文字迹模糊,已经看不清上面的内容。步入殿内,借着依稀的光线,小声诵读出檐柱上的对联:是凡是圣三教原归一理;即心即佛灵山岂在西方。 顺着观音堂前的村街往北走百十米,就是有名的席家钱庄和钢剎楼了。钱庄又叫藏金楼,说白了,就是过去的金库。为保险起见,钱庄一楼没有开窗户,门上铆了一层厚厚的铁板。据现在房子的主人老席讲,此房墙体一米二厚,全部用青砖砌就。内部呈券洞式,靠东山墙竖一楼梯,可上至二楼。二楼开了两个小窗户,主要用于采光。钢剎楼建在钱庄的西边,很像老电影里的炮楼,其主要功用就是用来保护钱庄的安全。 老席送我出来,指着屋后的空地对我说,那里过去是烧窑堆的渣山,三四米深,后来都垫坑了。前几年文物吃香的时候,从里面还真挖出不少宝贝。现如今,啥都没有了。老席的口气,和先前遇到的老者如出一辙。可不是嘛,这些文化符号没有了,这里还能称为遗址吗? (颇具地方特色的麦穗墙) (观音堂) (晒暖的老人) (古民居)
(钢剎楼,又叫藏金楼) (老人和猫) (鹅卵石坐基的钢剎楼) 我的世界因你而精彩!! 欢迎提供信息 编辑:席朝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