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12/23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钧瓷始于唐,盛于宋,历朝历代皆归皇家所有,其艺术成就和艺术地位之高不言而喻。

为你量身打造产品方案,点击免费咨询

而今盛世钧瓷技艺再创辉煌,亦可飞入寻常百姓家。雅室中摆放钧瓷不仅可玩可赏,亦可投资增值或流传后世,故而无数藏家趋之若鹜。

千“钧”万变

入窑一色,出窑万彩,钧釉是世界上唯一的高温窑变釉。以五彩斑斓的窑变独步瓷林

钧瓷之美在其釉色绚丽夺目,且是质感极佳的乳浊釉,堪比玉石珍宝。

杨国政作品

民间流传这么句话:红为贵,紫为最,天青月白胜翡翠。

钧瓷的釉色在烧制中自然天成,或红如胭脂,或紫如葡萄,亦或蓝如晴空,亦或月白胜玉,其中以钧红、玫瑰紫等最为贵重,有着“钧瓷挂红,价值连城”之称。

十窑九空

精品瓷之所以贵!除了美,还难!特别难!

依古法流传下来的钧瓷工艺,大大小小共七十二道,因此对匠人技艺的要求极高。

然而当匠人们费尽心力完工,往往却只能尽人事听天意,最后成败还得看一把火,十窑九不成亦是常态。

可见一件钧瓷珍品的背后,不仅是匠人所付出的时间和精力,更是成堆成堆实验品和瑕疵品的碎片,颇有一将功成万骨枯的悲壮。

一“钧”功成万瓷碎

难得故而稀缺可贵,如此天工之作、珍稀之物,收藏者又岂不令人生羡?

钧瓷无对

钧瓷无对,窑变无双,世间不存在两件一模一样的钧瓷,每件都是极具辨识度的唯一,即使同一大师也无法复刻,即使同一窑火也各显其色。

杨国政作品

在高温烧制的过程中,钧瓷色彩纹路的千变万化纯属偶然,勾勒出诸多超然物外的意境画,也皆是神秘莫测的窑变所得,浑然天成、丹青难绘,引人遐想无穷。

拥有这样一件旷世孤品,亦是收藏家们引以为傲的收藏乐趣。

“钧”贵胜玉

宋代钧瓷官窑,帝王们为了追求极致之美可谓是不计工本,必须采用最上等的优质原料。

钧瓷之都—禹州市神垕镇

其胎料来自禹州本地的高岭土,釉料亦是当地的孔雀石、铜矿石等天然矿物原料。这些原材料都是无可取代的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

近年来,优质的原矿材料越来越难得,可想而知日后钧瓷精品得有多珍贵,其收藏价值自然不言而喻。

简而言之,钧瓷之所以火不仅源其本身更来自于创造者所赋予它的价值。

毫无疑问,若是名家大师所制,其身价自然也会水涨船高,投资收藏增值可期。

杨国政手签底款

那么,今天来给大家介绍位大师,钧瓷界赫赫有名的杨国政老师!

杨国政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相关书籍:《中国钧瓷工艺》《窑变之美:杨国政钧瓷作品集》。

年5月,杨国政出生于钧瓷之乡禹州神垕,父亲在当地的钧瓷厂工作。他自小就与钧瓷结缘,但却没想过要从事钧瓷艺术。

年,杨国政从高中毕业,本打算去当老师教书育人,却因为篮球打得好被书记发现,选入神垕镇东风瓷厂篮球队,并逐步成为厂里烧窑的技术骨干。

年,天津美术学院的几位教授来到瓷厂,杨国政抓紧机会向老师们求教,特别是对钧瓷雕塑及造型审美的学习,让他终生受益匪浅。

同年春,由王安庭教授设计、杨国政创作的钧瓷《双鹤瓶》,在全国工艺美术展评中一举夺魁,作品照片刊登在了年人民画报上。

杨国政是个勤学习善总结的大师,当时钧瓷厂虽说人才济济,却无一能再现宋钧神韵。他潜心研究反复试验数千次,终于烧出了一次满窑红。

然而当时有人眼红,说他是运气使然。可杨国政大师不予理会,以一窑接一窑的成功证明实力,如今其作品器型与传世宋钧最为相近,釉色相比宋钧更有过之而无不及。

年秋,长年处于生产一线的杨国政积累丰富的工作阅历和制瓷经验,于是他决定自己组建国政钧窑厂,开始闯荡属于自己的天地。

迄今为止,杨国政大师在钧瓷艺海,辛勤奉献了四十几度春秋,数十年如一日醉心于钧瓷工艺,为钧瓷技艺的传承和发展而努力。

杨国政作品

四十几年来,杨国政大师收获无数赞誉,获得国家级金奖8个,省级金奖39个,作品被河南博物院、北京鲁迅博物馆等单位收藏。

年,杨国政被国家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年杨国政作品《三足炉》经数字化处理存入芯片,伴飞“神舟十号”圆梦天宫。

杨国政大师手拉坯技艺出神入化。七十二道工序皆亲力亲为,烧窑技术更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被尊称为钧瓷界的一把火

杨国政:“钧瓷的艺术即就是火的艺术,钧瓷以窑变为神,而窑变就在于一把火。”

杨国政的作品以宋钧神韵、里蓝外红的特色,在钧瓷界享有盛誉,深受收藏家的青睐。

器型古朴端庄大气,釉色丰厚温润清丽,有湖蓝之静美,有红枫之秋韵,色重而不媚,色淡而不寡,是陈列摆设的上佳之选。



------分隔线----------------------------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