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阳冉冉升起) 每逢佳节倍思亲。阔别家乡数载,已80岁高龄的伯伯在今秋的一次家人聚会上,思乡的他,看着家乡的巨变,让他感慨万分,不由地打开了自己携带的档案袋,掏出了一张珍藏多年,自己精心绘制的70年代家乡面貌图。这张图见证着昔日家乡古朴的生存、生活方式,由此,也让家人有了更多的对老家往事的深切记忆和无限的留恋。 在峰峦叠翠,绿树环抱的角子山下,有一个美丽的小村庄,清澈见底的蓝河水绕村头蜿蜒流过,这里就是我的老家涧头河村。我的老家很传统,村西头有个老佛爷庙,前来许愿的人很多,香火旺盛。村南头有个弯腰大槐树,槐树下有老井,井口上面安装着辘轳,人们吃水就是靠的辘轳取水。村子中央有个四合院,建筑古朴精湛,院落深深的,我的童年就在这里度过。 村子里有一条宽不到两米半,贯穿村庄南北的“大路”,从我家大门前经过。老家南边有一棵榆树,长得很旺,北边还有一棵桐树,很靠近老家的猪舍,猪舍里一白一黑两头大肥猪你哼我哈。老家门楼的里边是大爷家的灶房,常看到“大奶”一手摇着芭蕉扇,一手用铜勺搅着稀饭,头摇得像拨浪鼓一样。火炉里燃烧的柴火噼啪作响。那时候我一边看着,一边心里害怕着,心想,如果大奶的间歇性抖动发作了,一下子把火炉掀个四脚朝天该咋办? 大奶年轻时明眸皓齿,称得上是一个“标致极了”的美女。第一个大奶难产去世后,没有过“五七”就被大爷娶进了门。大爷在解放前当过村子里的保长,身材高大,长相英俊,腰里别着盒子炮,屁股后跟着警卫员,胯下骑一匹高头大马,威武得很。那时候,大爷大奶过着夫贵妻荣的生活,他们经常是穿戴齐整,大奶手摇着丝绸小扇,大爷手倒着黄金同素(小茶壶)里的茶,很是享受。大集体时,大爷是我们第三生产队桃园的“园长”,到了桃子成熟时节,红艳艳的桃子挂满枝头,香甜的气味惹得我们十几个“小馋猫”直流哈喇子。有一次,在一个炎热的晌午头,我们决定“偷”桃吃,经过密谋,躲开正在窝棚里打瞌睡的大爷,偷偷潜进果园,蹑手蹑脚拨开桃树园四周的鬼圪针,爬到树上,我刚尝了一口桃子,就被一声严厉的呵斥吓呆了,“可抓住偷桃的了!”小伙伴们看势头不妙,脚底抹油,该溜的溜了,该跑的跑了,结果是抓到了包括我在内的三个“凶犯”,被罚站了大半天。那时候,我心里恨死他了,嘴里不自觉骂出了声:“该死的大爷,等你死了不哭你!”大爷气得举起巴掌,又慢慢放了回去。自此后,我再也不敢去和几个“死党”一块做“贼”了。 大爷的眼珠子黄黄的,大家都说他的眼是“猫眼”,特别厉害,到老了都不会花。大爷写的毛笔字远近闻名,每到春节,乡邻们找他写对联、排家谱的很多,来人排队从他住的两间东屋房一直排到四爷家的门口。乡邻们淳朴善良,都觉得白白用人家心里过意不去,来时会带一些礼品,大爷就会拿出来让我们分给由乡邻家人领来的小朋友吃。我也因此沾了不少光。那时候,觉得大爷是一个最有本事的人。 四合院子里,三间半截砖瓦,三间土坯的瓦房住着我们一家人。伯伯一家四口住一间,爸妈弟弟三个住一间,我和奶奶就住在三间房正中间房的后半间房里。每到逢年过节,四五个表姐妹和我挤一床是常有的事。我们一起打打闹闹,说说笑笑,那情景到现在还记忆犹新呢! 前半间瓦房既是“过道”,又是我们一大家的公共待客厅,每逢年初三时,大桌子就摆在那里,你家端一盘菜,他家端来一碗肉……客人的欢笑声经久不断,热闹极了!最有意思的就是我们由一群孩子组成的“回亲团”,一路上你追我赶,打打闹闹,走到半路上,把各家带的果子盒打开,拿出几个吃。然后再照老样子封好,到客人家还受到隆重招待。去大姑奶、二姑奶家串亲戚,回来时尤其高兴,不但每人捎回来一个煮熟的鸡蛋,还能挣到二角钱的压岁钱…… 我的爷爷个子不高,经常是笑眯眯的,看管着队里的菜园子。他和东林爷两个人不辞辛苦,辛勤耕作,每天天不亮就一个守园子,一个把新鲜的蔬菜分成十三捆,用架子车拉回家,摆在烟炕前的空地上,队长当当当钟声一敲,每家每户就去领菜。在我的记忆中,爷爷总是那么忙,回家时篮子上边是猪草,下边是给我的“好吃的”。有时是老鸹叨过的甜瓜,有时是病号家属带给他的回报品,瓜子、花生之类。 爷爷是一个勤快的人,每到春节时,爷爷就提着䦆头,把去村沟南的“天梯”路一个坎,一个坎挖好,路过的人不由自主都会赞叹一句,“二娃爷真是好人啊!” 爸妈所住房子北边一棵高大的洋槐树下,用土坯墙,毛毡顶,毛毡门搭建的只能容纳两个人的小房子是妈妈用的厨房。妈妈心灵手巧,腌的咸肉非常好吃,我常常是趁妈妈不注意,割下一小块用书纸包住,还再包上一点白砂糖,在上学的路上和好朋友一起分着吃。 顺着爸妈所住房子再向前走,一个窄窄的木门打开了,一东一西两间小房住着四爷一家。姥姥爷没有儿子,晚年随女儿住,听说他参加过抗美援朝,常看到他躺在躺椅上,叼着旱烟袋,一手拿烟管,一手续烟叶,一颗黄黄的戒指一晃一晃,闪亮得很!村里谁家的孩子长了痣,都要前来借戒指擦拭,长大后我才知道那个宝贝是黄金制作的。 农村宅基地重新规划后,经过拆旧建新,老家的住宅已销声匿迹,唯有留给家人的是留恋和最深的记忆。 (城市夜景) 关于作者:和香丽,鸿畅镇杜南村人,从事小学教学工作多年。爱学生,爱家人,爱大自然,爱简单人生! 策划:王留庆 编审:郑乾元陈高磊本期编辑:赵建 摄影:刘仁杰校对:赵建徐洪涛宋起中苏庆端 弘扬传统文化,聚焦乡土文学! 如果您也感兴趣,欢迎来与我们一起写作! 喜欢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