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四家”中“苏黄米”三者早有定论,唯独这个“蔡”,究竟是蔡襄还是蔡京却众说纷纭,有人说“蔡”本是蔡京,后人恶其名胜人品,遂以蔡襄替之。究竟是哪个“蔡”,到现在还没个定论。二者书法水平不分伯仲,蔡襄的书法作品中表现更多的是遵循传统、崇尚古法,而蔡京则是提倡创新、崇尚“尚意”。产生如此巨大风格反差的原因除了他们各自在艺术上的追求不同外,还有一方面原因则是二人自身的性格特征对他们的书法风格也有极大的影响。通过二人作品的比较,可知二人是完全不同的风格,蔡襄是以古法为主,“含”胜于“露”,蔡京则是以尚意为主,“露”胜于“含”。 从他传世的书法作品来看,蔡京的书法以行书见长。像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的《题赵佶听琴图》、《王希孟千里江山图跋》、《跋赵佶雪江归棹图卷》、《致节夫亲契尺牍》、《行书唐玄宗鹡鸰颂题跋》等。蔡京先后四次任相,共达十七年之久,四起四落堪称古今第一人。蔡京兴花石纲之役;改盐法和茶法,铸当十大钱。北宋末,太学生陈东上书,称蔡京为六贼之首。宋钦宗即位后,蔡京被贬岭南,途中死于潭州(今湖南长沙)。因为他作为“奸臣”的代表,恶其人而废其书,所以蔡京的传世书法不多,寥若星辰。 楷书作品更是少之又少,在他传世的楷书作品中,均是以碑刻形式呈现的,墨迹不传。在今天所能见到的蔡京楷书的作品,按形制名副其实的碑刻4种:《香山大悲菩萨传碑》、《元祐党籍碑》、《赵懿简公神道碑》、以及年8月在河南省禹州市鸿畅乡李金寨村出土的《宋故夫人苏氏墓志铭》。在这四样的楷书碑刻中《元祐党籍碑》和《赵懿简公神道碑》碑文楷书道健,略带行意而自成一家,充分体现出了“宋人尚意”书风。而《宋故夫人苏氏墓志铭》则是蔡京34岁所做,蔡京撰并书这方墓志之时,正是其参与制定太学教养法和编修诸路学制之时。此墓志铭楷法收放有度,结体自然是不可多得的蔡京书法的代表作。 但是最能够体现蔡京楷书水平的则是《香山大悲菩萨传碑》,当地俗称“蔡京碑”。本文就着重探讨研究蔡京与《香山大悲菩萨传碑》的关系。 在河南平顶山市新城区北三公里处,有三山并列,东为大龙山,西为小龙山,中为香山(原为火珠山),呈“二龙戏珠”的风水格局。香山之巅建有寺庙,名曰“香山寺”,据当地学者考证,始建于东汉,已有多年历史。在春秋时期,香山以北宝丰县境内建有城父,及战国时代楚国城父邑;西汉置县改城父为父城,东汉仍称之为父城。东汉灵帝时,大量西域僧人在父城巡游传教,看到火珠山与天竺香山极其相似,再加上东土中国的父城与西土天竺佛教圣地父城的巧合,遂改火珠山为香山,并在山上建寺,供奉观音菩萨,名香山菩萨寺,又名香山寺。 香山历来被认为大悲观世音修行成道之地。 大明成化十五年(公元)《重修宝丰县香山大普门禅寺碑》载:“嵩岳之南,去汝州宝丰县二十余里,三山并列,其中一峰壁立万仞,巍然突出者香山也。来接大龙小龙之岫叠嶂,层峦丹崖,翠领环拱,山水清幽,人迹罕到,端可以礼如来安禅定,虽少林、曹溪胜境亦不多让。在昔,大悲观世音修行成道之地,土高爽,草木茂畅,自隋、唐、宋、元历代重建不一,元末毁于兵燹迨矣!” 可见香山寺与大悲观世音菩萨有着很深厚的渊源。现在的香山寺经历战火动乱,庙堂具毁,仅留下建于北宋熙宁元年(年),高33米,为9级楼阁式八角形密檐砖塔——观音大士塔,以及宋元明清时期的十几通古碑。在这十几通古碑中,最珍贵,也是最被人所知的就是蔡京用楷书所写的《香山大悲菩萨传碑》。这通古碑现在就存放于观音大士塔下的券洞里边,平时有保险门把关,一般游人接触不到。介绍到这里,大家就会有一个疑问,蔡京为什么给香山寺写这么一通碑呢?这就不得不提及另一个当时得人物—蒋之奇。 北宋时期,香山寺的地界属于汝州管辖的范围。元符二年(),谏言邹浩上书得罪哲宗,时任翰林院学士兼侍读蒋之奇因同情邹浩被贬出守汝州,任汝州太守。他在汝州待了一个月后又被贬到庆州。但是在汝州短短的一个月内,他也没有闲着,《香山大悲菩萨传碑》中蒋之奇自述:“元符二年仲冬晦日,余出守汝州,而香山实在境内。住持沙门怀昼,遣侍僧命予至山,安于正寝,备蔬膳,礼貌严谨,乘闲从容而言。”蒋之奇应住持怀昼邀请前往前往香山,怀昼拿出了一卷书名为《香山大悲菩萨传》,乃是唐代道宣律师受天神所言而作,这本经卷是一位来自终南山的比丘在南山灵感寺古屋经堆中寻得,“晚闻京西汝州香山,即菩萨成道之地,故跋涉而来。兾获瞻礼,果有灵踪在焉。”那位比丘就把此经卷赠与怀昼。蒋之奇读阅此卷,觉得“其语或俚俗,岂义常者少文而失天神本,语耶,然至菩萨之言,皆卓然奇特,入理之极谈。”于是“遂为纶次,刊灭俚辞,采菩萨实语著予篇。”这就有蒋之奇润色版的《香山大悲菩萨传》。 《汝州香山大悲菩萨传》下即有“通议大夫、同知枢密院事、弋阳郡开国公、食邑二千户、食实封三百户蒋之奇撰。”的字样。那么这就是《香山大悲菩萨传》文章的来历。在蒋之奇看来这一切都是这是菩萨的天意!他说道:“予以菩萨之显化香山若此,而未有碑记此者,偶获本传。岂非菩萨咐嘱,欲予撰著乎?” 元符二年蒋之奇润色了这篇文章,第二年即元符三年,蒋之奇撰文《香山大悲成道像赞》(详《全宋文》)道出了润色《香山大悲菩萨传》的缘由。同年请时任翰林学士承旨、中大夫、知制诰兼侍读、修国史蔡京书丹。此时的蔡京还未身居相位,元符二年,宋哲宗驾崩,宋徽宗即位,蔡京被罢官为端明、龙图两学士,知太原,皇太后命徽宗留蔡京完成修史工作。过了几个月,谏官御史不断弹劾,被贬外地,在此期间书写了《香山大悲菩萨传》。全碑通体楷书,碑文50行,满行91字,共字。碑身的第三行内容为“翰林学士承旨、中大夫、知制诰兼侍读、修国史、上柱国、食邑一千二百户、食实封二百户蔡京书。”该碑是唯一能够见到的蔡京这一时期的书法作品,又是楷书,弥足珍贵。蔡京书法颇妙。初师蔡襄,徐季海,不久弃之,改学沈传师,又厌弃,改学,又改学“二王”,博采诸家众长,自成一体。其书笔法姿媚,字势豪健,痛快沉着,独具风格,为海内所崇尚。 然而此碑的碑文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年受到人为的破坏,致使碑体上半部分文字缺损。值得欣慰的是,在北京大学图书馆中还藏有一幅完整的民国时期的拓片,现已出版,可窥《香山大悲菩萨传碑》中蔡京的楷书书风。美中不足的是,现在香山寺存在那块《香山大悲菩萨传碑》已经不是北宋时期的原物,因为战乱风雨摧残,元代至大元年()七月,香山寺住持僧福满鉴于蔡京书《汝州香山大悲菩萨传》碑历经多年,风化剥蚀,旧碑残破,则重新拓片翻刻。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蔡京楷书是元代经过翻刻后面貌了,宋碑已经不存。 蔡京的楷书传世不多,可以说每一件都是具有极大的艺术价值与史料价值。书法鉴赏切不可“因人废书。”通过欣赏蔡京的楷书名作,还原一段历史,见证宋代书法的辉煌历程。 参考文献;《香山大悲菩萨传》 《宝丰县志》 《平顶山香山寺文化起源及现实意义》 文中使用图片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