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念王棽林先生(二) 《白鹿原》里有一位举人叫朱先生,是关中理学的弟子,堪称一时大儒。他作为一介布衣无权无财,却在当地影响了无数的人。 在读到朱先生时,我常不自觉地想起王棽林先生,两个人的人生、学问、生活都有很多相似之处。尤其是看到朱先生在编完县志后去世,几乎让我以为陈忠实是以王棽林为蓝本创造的朱先生。 小说真是很好的展示方式,读《畏秋楼诗稿》让我读到了王棽林先生的心。可从朱先生身上,却让我真实感受到了儒者的形象,感受到了王棽林是个什么样的人,感受到了那时读书人的环境是什么?在想什么?在做什么? 大儒两个字,听起来很酷,可我们普通人怎么理解他们呢? 学习孔夫子的著作,下笔之乎者也,张口仁义道德,就是大儒了吗? 不是, 我们普通人瞧见这样的人,只怕大多只会酸的掉了牙,退避三舍。 大儒要鲜活的多,有力量的多,伟大的多。 简单说,大儒有两点了不起的地方: 第一:他学习圣贤之学,并用之观察世事人情,具备了洞察人心、事件本质的能力。 第二:他学习圣贤之心,并化之为自己的修养素质,遇到人生的种种境况,每时每刻都能用正直、慈悲、宽容、勇气、毅力来应对,而不是陷于算计、抱怨、嫉妒、痛苦、仇恨。 大儒王棽林能出现,背后有一个力量是因为他生在禹州。 我们禹州是华夏第一都、郑韩古都、颍川郡治,在公元三四世纪之前,一直是中国文化最厚重的地区之一。虽然南北朝之后,中原碾杀成战场,阳翟被打成残血;唐宋之后,中国经济中心南移,钧州从此不复兴。但是它毕竟是华夏民族的根源,禹州文化的种子千百年来一直随风传播,随着阳翟后裔的迁徙徜徉在任一土地。 只要中华民族文化不灭,禹州文化就在。 在每一个阳翟后人的思想言行里,在每一个接受中国文化教育的人心里。 用这种近似煽情的语气唠叨了这么一大段,可能有朋友要吐槽:禹州一座小县城,有什么了不起的文化啊?你老猪纯属坐井观天,王婆卖瓜,夜郎自大。 禹州有什么文化呢? 或者说,禹州文化的内核是什么呢? 我简单罗列了一下,禹州文化内核有六种: 一、儒学:黄帝有熊氏部落最早活动的场所,是以禹州具茨山系为中心辐射。黄帝等一代中国先人开创出了我们民族特色的文化,随后大禹成为其集大成者,再然后周公完善,孔子编撰,成为非常成熟的一门指导人类活动的文化。再然后,孟子啦、董仲舒啦、程朱理学啦、王阳明心学啦,这些儒学宗师都是沿着这一条命脉针对时代做出相宜的阐述。 二、法学:在黄帝建设起大规模人类聚集的文化之后,因为统治的需要,又有一些智者思索如何制定更好的规则、法规,来管理国家、人民。这就是法家的由来。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韩国(都城在今禹州)出现了一个法家宗师,宰相申不害。申不害之后,又出现了一个更了不得的人物,叫韩非子,他既是韩国的王室子弟,又是法家集大成者,是中华民族随后两千多年统治的实际理论缔造者。有这样的老祖宗镇场子,随后秦汉时期,禹州就涌现出一大批懂刑名之学的法家弟子,比如知名的有颍川郭家,世代以法律传承。 三、黄老之学:黄帝、老子都曾在禹州长期生活、求道,留有大量遗迹,后人结合他们的学说为主,并且采纳了阴阳、儒、法、墨等学派的观点,以形而上本体的道作为依据,结合形而下的养生、方技、数术、兵法、谋略等等,具有极强目的性、操作性。单只黄老之学的医术一支就为我们造福无数,想一想我们禹州在历史上出了多少医学大家就心里有数了。 四、佛学:因为在近现代,禹州没有什么镇得住场子的大寺庙与高僧,所以以前我们很少提禹州佛学。但是只想一想在唐代之前,禹州就出了四位横亘佛学界的大宗师——朱士行、玄奘(颍川陈氏后裔)、法通(颍川褚氏后裔)、智者大师(颍川陈氏后裔),就可以想一想当时的声势。为什么会出这么多的大师呢?原因很简单,在古代,禹州的文化是全国的高峰,人才汇聚,自然有人要探索终极学问。而且那些士族的后代,遗传了好的文化基因,又容易有好的学问环境。 五、道学:不同于佛学从印度传来,先落地在首都长安。道学作为中国的传统学问,一开始就在禹州具茨山系开花——先由黄帝问道于广成子,再到老子于逍遥观悟道,沿途传播散花。在北宋之前,禹州一直是道学的重要源地、基地。 六:历史学:作为黄帝部落活动基地、夏代首都、郑韩故都、颍川郡治,乃至于西晋颍川士族南渡、唐宋之后禹州的衰落。在这片文化繁盛、人才无尽的中原土地上发生了太多故事,发生了太多的文化现象。研究它的历史,本身就成为一项厚重的文化活动,并能让人跟随学习众多的传统文化。 老猪只是想到哪里写到哪里,随意罗列了我有限认知中的禹州文化,可已经涵盖了中华民族的儒、法、道、佛、黄老之学等几大宗派。这让人不得不感叹它的久远,因为它是华夏之根,所以开支太多,硕果太繁。 可这也给了后人无尽的难度,我们要想读懂禹州,最起码就要对这六方面有个不浅的了解。 六个方面! 释、儒、道、法、黄老、历史! 突然有了孙猴子蹲在五指山下发愁的感受。 可这也正是文化的正脉啊! 王棽林的诗文就是禹州文化了吗? 马文升的五朝元老经历就是禹州文化了吗? 夏代都城就是禹州文化了吗? …… 都不是, 文化是他们背后的那个东西。 你就得从量变开始,读懂它的无数内容都是什么玩意儿,再从质变着手,了解那些内容的深邃本质。 一层一层着手,一层一层抽丝剥茧, 再一点一点形成自己的认识,再将之融会贯通。 哦, 这时,六大高山均化为光,合为无尽的光明。 哦, 原来是这么个东西。 这才是文化。 禹州文化。 大禹之地,文脉深藏, 就算是在近现代,我们禹州沦为中国腹地的一隅,这个地方始终文华熠熠。 王棽林、田春同、陈嘉桓……余世诚、教之忠、郭水林、董振寅、王朝喜、苗锡锦、李明琦、包献珍、王国谦、孙彦春、殷振志……李清晓…… 我们始终有大量的老师、高手在努力,把我们的禹州文化,其实也就是中华文化,学习、发掘、传承下来。 噫唏,路漫漫而修远兮,大禹后人终将一代代上下而求索。 赞赏 人赞赏 治疗白癜风小偏方北京白癜风那里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