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在这里,屋里有空调有电视,洗澡有淋浴房,吃饭有保障,四季发衣裳,还有人照料,搁以前连做梦都不敢想,这都是托了党的好政策的福了。”在禹州市无梁镇敬老院里,乔军红现身说法。 乔军红坐在轮椅上为大家现身说法贾云涛摄 为破解“照看一个人,拖累一群人,致贫一家人”社会难题,让那些患有重病、重残、无劳动能力、生活不能自理的深度贫困家庭成员兜底保障起来,坚决打好打赢全镇脱贫攻坚收官之战。7月17日,无梁镇党委、政府在全镇牵头组织开展了以“托养一个人、解放一群人、幸福一家人”为主题的动员宣传活动,90多位分散居住贫困人员在镇包村干部、各村支部书记、家属近亲属陪同下,参观了镇敬老院托养中心。 兜底保障家庭现场参观托养中心贾云涛摄 乔军红现年52岁,无梁镇申家村人,父亲乔群虎82岁,患有严重低血压和心脏病,母亲赵范81岁,患有脑瘤癌症、冠心病,都是无劳动能力高龄老人和重大疾病患者。可天有不测风云,年,乔军红在家里修房子时不慎摔伤导致双腿残废,只能靠轮椅生活,成了重度残疾人,顶梁柱倒下了,这对一个家庭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一度使这个本不富裕的家庭遇到了“寒冬”,乔军红也曾绝望过。年以来,经禹州市民政部门和无梁镇政府审核通过,乔军红和父母三人陆续被认定为低保和兜底保障人员,他家也成了建档立卡贫困户,家里有了政府的政策性支持收入,乔军红说他们家从此迎来了“春天”,让一家人看到了希望。但一家五口人出了三个“拖油瓶”大包袱,搁到谁家生活也不好过,这一直困扰着乔军红,让他一筹莫展。年6月,镇扶贫干部王龙涛、村支部书记高书营、市扶贫干部赵志军找到他,动员他搬到镇敬老院重度残疾人托养中心生活。刚开始,乔军红也曾进行过一场激烈的思想斗争,怕吃喝拉撒的无人照顾怎么办?金窝银窝也不如狗窝,离开生活几十年的家,在那里会不会不习惯?在他犹豫不决时,镇村扶贫干部三天两头苦口婆心做工作,帮助他消除了这些顾虑,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搬到了托养中心居住,到现在算来已经住了有一年多了。搬来后,乔军红很快适应了这里的生活,感觉到这里环境美、条件好、人热情,还交了几个好朋友,人变得乐观了许多,精神头好了起来,平时还刷刷抖音、快手,看看新闻什么的,和托养中心的人一起分享,生活过得有滋有味的。于是,便有了开始的一幕,他主动请缨担当起了思想工作者。 乔军红在讲自己的家庭情况和亲身经历贾云涛摄 近年来,无梁镇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不断提高兜底能力和兜底水平,相继完成了“两院四中心”建设项目,即依托镇敬老院建设贫困户集中康养中心、特困人员集中供养中心、重度残疾人托养中心;依托镇卫生院建设重大疾病贫困人员集中医治中心。仅年,该镇累计投资万元对镇敬老院和重度残疾人托养中心进行了道路修复硬化、园林规划绿化、卫生坐便改造、外墙粉刷一新、房间空调加装,新建了文化活动室、无障碍淋浴房、老人洗衣房等;针对有重大疾病的贫困人员,在镇卫生院完成改造病房5间,安排床位15个;在残疾人托养中心配备房间4间床位16个,室内增设卫生间、洗浴间。目前,该镇“两院四中心”已经基本可以满足全镇集中托养兜底贫困家庭的需求。 无梁镇敬老院及托养中心大门贾云涛摄 二层公寓楼贾云涛摄 文化墙、休闲亭廊、健身器材等一应俱全,环境优美贾云涛摄 老人们有的打牌、有的聊天,甚是幸福和谐贾云涛摄 干净卫生的厨房、餐厅贾云涛摄 公共卫生间(贾云涛摄) 乔军红的父亲、母亲后来也搬到了镇贫困户集中康养中心、重大疾病贫困人员集中医治中心,该镇对他们实施了大病救助、政府援助,医治也有了保障。而腾出手来的爱人王松枝,被镇政府安排在了村保洁员公益性岗位上,23岁的儿子乔勇也在许昌市区找到了一份合适的工作,一家五口现在增加了两个人的工资性收入。现在,乔军红家离镇敬老院、镇卫生院也不太远,王松枝总是骑着电动车隔三差五跑去照顾照顾乔军红和公婆,镇政府考虑到乔军红一家的特殊原因,在房间较为宽裕的情况下,还特意为他们夫妻俩安排了一个“单间”。年底,经核算,乔军红家庭收入余元,人均收入多元,顺利脱贫摘帽了,这让全家人都对未来充满了“憧憬”。 标注二人间,空调电视应有尽有(贾云涛摄) “这儿比家里强多了,还有人唠嗑,也不愁吃不愁住了,我也要搬到这里。”参观后,观上村偏瘫患者兜底人员51岁的张军,在其亲属和村支部书记武占松的见证参与下,自愿与敬老院签订了入住协议。截止目前,全镇已入住敬老院贫困人员29名。 “康养中心”牌子已经泛黄,见证了无梁镇兜底惠民行动已经久久为功(贾云涛摄) “我镇于年9月建成了许昌市第一家贫困户集中康养中心,多年来,我们精准施策,将敬老院、卫生院建设项目与民政兜底政策结合起来,一直在解决那些深度贫困户的集中托养问题,确保兜底保障家庭兜得住、兜的牢、不返贫。”负责该镇精准脱贫工作的党委副书记何思源说道。 |